
贞筠抽箭 (@贞筠抽箭)
71
声望
1361
帖子
50
资料浏览
7
粉丝
1
关注
贞筠抽箭 发布的帖子
-
乐安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乐安县城西、乐安公园东南山坡之上。建于1964年,以此纪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的2266名革命烈士。
该塔原高16米,塔身为四方柱型,用钢筋水泥建造,四面镶嵌着汉白玉。正面汉白玉上书刻着“无上光荣”四个金色大字,右侧的眉款是“胜利烈士千古”,下面铭刻有金字“碑文”;背面书题有“死难烈士万岁”;东西两面的题词是“永垂不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纪念塔四周有磨光石平台与镂花栏杆,庄严肃穆、雄伟壮观。依山势而上建有112级水泥台阶,周围的杉、柏、松、樟、枫、桐、栗、竹等,参差成林,翠绿如茵,景色幽美宜人,瞻仰游人络绎不绝。粮油票:
1、1988年乐安县粮券 10斤
(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宜春大桥位于宜春市中心城区东部,始建于1970年1月,当时是出于战备的需要,发动大量的市民进行义务劳动。
宜春大桥是七孔钢筋混凝土拱桥。每个桥墩上面又有四个小孔,大桥全长284米,桥面总宽10米,机动车道7米。
因为老旧以及不能满足交通的需求,2012年8月20日早上8时,将运行了40多年的宜春大桥进行了爆破拆除,之后在此桥址上重新修建了明月大桥。粮油票:
1、1981年宜春市城镇油券 1两、壹人
2、1988年宜春市粮券 0.5公斤(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袁州浮桥,架设于袁河之上,其历史很悠久,根据当地县志的记载,早在南唐时期就已有浮桥。
解放前这里仍有浮桥存在,在日军的轰炸下毁坏,后来又重修,解放后,仍长期发挥着沟通南北的作用,袁州浮桥中间有个“拱”,可以方便船只通过。
80年代中后期,此浮桥被废弃、拆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袁州浮桥成为宜春人民抹不掉的记忆。粮油票
1、1984年宜春市油券 壹人
2、1987年宜春市油券 节日、壹人(2、3、4季度)
3、1988年宜春市粮券 2.5公斤
4、1989年宜春市粮券 2.5公斤(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宜春台,位于现宜春春台公园内,海拔130.4米,曾经长期是宜春的最高点。
宜春台最早修建于西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宜春侯刘成于城中及周围立五台,即宜春台、凤凰台、仙女台、化成台、湖冈台,而其中最胜者为宜春台。
宜春台历代不断修葺,形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国21年(1932年)开始将此建为春台公园,新中国成立初期改名人民公园,后来又改回春台公园。1964年,鉴于旧台破败不堪,政府投资6万多元,整修登山路,拆除旧台,改用砖木结构,扩建成现在的规模。1965年,政府又投资9万余元,修建了园池、假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园内新建了旱冰场、儿童游乐园、动物园等。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又投入大笔资金相继翻新了公园的北大门,兴修了公园的西大门广场,还新辟了音乐茶座。春台公园更加焕然一新。
宜春台至今珍藏着“宜春”二字石碑,相传为慈禧太后所书,另有《庆丰堂记》碑和“寿”字碑。粮油票:
1、1981年宜春市城镇粮券 1、5斤
2、1984年宜春市粮券 1斤
3、1988年宜春市粮券 1.5公斤
(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抚河大桥,位于抚州文昌桥南面1.5千米处,由江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设计。1989年建成,全长577.26米,桥面宽15.5米(含人行道),桥面为双车道,是连接抚州市区和城郊的一条主要通道,是当时全省桥面最宽的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创造了抚州桥梁建设辉煌的历史。此桥的建成,也极大地缓解了文昌桥的交通压力,在保护古桥(文昌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粮油票:
1、1991年抚州市定量粮券 半公斤、5公斤、15公斤
注:季度票, 2、3、4季度为此图
2、1992年抚州市定量粮券 半公斤、5公斤
注: 1季度为季度票,4-9月为月份票,另外1季度可能有15公斤
3、抚州市购粮券 壹人份
注:号码票
4、临川市购粮券 壹人份
注:号码票(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抚州文昌桥,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大公路之上,桥跨抚河两岸。桥的东侧连接了抚州重要的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西侧公园,是抚州老城区市民休闲、娱乐、交流的重要活动场所。
据记载,文昌桥最早修建于南宋时期,乾道元年(1165年)曾修浮桥,嘉泰年间修成石桥,之后历朝多次修葺。解放后此桥曾一度改名为“行易桥”、“解放桥”。
解放后,曾于1960年、1982年、2002年对此桥进行大修,目前文昌桥长255.4米,宽11米,高13米。桥身和桥下装了霓虹灯,桥分水墩上放着十二生肖,桥的两头各放两只石狮守卫大桥。文昌桥是抚州市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见证,已经成为城市的象征和骄傲。粮油票:
1、1990年抚州市定量粮券 5公斤
注: 季度票,2、3、4季度
2、1991年抚州市定量粮券 5公斤
注: 季度票,1季度(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井冈山黄洋界火炬亭,原为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文革中炸毁后修建了火炬亭,上面由林彪题写“黄洋界”三字,成为当时热门的纪念建筑之一,建成不久,因林彪事件而拆毁。1977年,在此处重新修建了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
粮油票
1、1972年南昌市豆干券 一块、二块、五块
2、1972年南昌市豆券 壹人
注:季度票(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永丰报恩寺塔和状元楼均位于今江西省永丰县恩江大道59号的永叔公园之内。
报恩寺塔,始修建于明洪武二年(1367年),该塔为青砖结构,9级4面,塔顶为圆柱形铁刹,塔体为正方形。底层每边长6.45米,每层向上递减,比例适度,造型优美,身通高29.3米。
状元楼,为一座两层砖木楼阁,据记载,其初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为纪念欧阳修和当时永丰第一个状元董德元而建。明代成化年间,曾改名为三元楼,至清道光年间修葺,复改名为状元楼。旧时,永丰文人将状元楼誉为“一邑之文峰也”。每逢乡试、会试、殿试,学子们会浣手洁身,携带香烛供果朝拜,乞求先人保佑“金榜题名”。粮油票
1、1988年永丰县城粮券 1、3、5斤(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井冈山大桥是1969年2月经毛泽东和林彪批准,于1969年5月开工建设,至1970年5月1日竣工。
井冈山大桥全长1090.26米,桥面宽9米,为公路桥,工程总投资782.2万元,大桥两端各设两座四角岗楼,饰以红旗、红字浮雕,并书写着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34根红缨枪的灯柱,再现了井冈山斗争的烽火岁月,甚为壮观。井冈山大桥建成通车,打通吉安往北的通道,结束了吉安市赣江无桥的历史,实现了从浮木桥到永久性桥梁的历史跨越。
此桥至今已使用超过50年,随着老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交通要求,据最新消息,吉安市人民政府拟计划于2022年将此桥拆除重建。粮油票:
1、1989年吉安市粮券 0.5公斤(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江西小汪 确实,此票票幅不大,但是却人物众多,刻画的十分生动,有的在献花,有的在瞻仰,有的高举旗帜,有的在招呼后方赶快跟上,胜利就在眼前,还有大人带着小孩,一幅情节生动的画卷,另外,票的上端题有毛主席语录,背景里的线条象征着这个地点光芒万丈,加之此为月份票,月内有效,存留下来不易,所以,此票票幅不大,纸张也薄,但却是江西票中的精品。
-
龙源口位于井冈山下的永新县境内,井冈山斗争的第一个保卫战和红军史上第一个大胜仗──龙源口大捷在这里发生。
1928年6月23日,由毛泽东、朱德、陈毅部署和领导,以朱德、陈毅为前线总指挥,打了一场艰苦激烈的战斗,打退江西国民党军五个团的进攻,取得了重大胜利,使井冈山根据地进入了全盛时期,这就是龙源口大捷。
龙源口石桥和由朱德亲手题写碑文的龙源口大捷纪念碑成为革命的重要标志。第二套人民币3元纸币背面的图案就取自龙源口石桥。粮油票:
1、1968年江西省地方粮票 1斤
注:此票只有石桥没有纪念碑
2、1968年南昌市粮券 1斤
注:月份票,4月或7月以后是此图案
3、1969年南昌市粮券(月份版) 1斤
注:月份票,1-3月是此图案
4、1969年南昌市粮券(全年版) 1斤
注:此票只有石桥没有纪念碑(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1928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在湘南行动受挫后转移到桂东。8月下旬,国民党湘军和赣军共五个团,趁红四军主力在湘南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起第二次“会剿”。8月30日晨,敌军向井冈山黄洋界哨口发起进攻。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扼山险要道,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留守井冈山的红四军第三十一团一部和第三十二团,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凭险据守,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猛烈攻击。当天下午,正当敌军重新组织进攻时,红军以仅有的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开始轰击。湘军误以为红四军主力回山,当夜撤退。黄洋界战斗的胜利,为红四军主力回师井冈山,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二次“会剿”创造了条件。
这就是黄洋界保卫战,后来毛泽东在《西江月·井冈山》写道:“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胜利,1960年10月,井冈山人民在黄洋界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为木质结构。1965年冬,井冈山管理局在木质碑的原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纪念碑,碑的正面是毛泽东手书《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文革”期间,由于朱德受到批判攻击,这座碑被炸毁,在碑的原址上又新建了一座“火炬亭”,上面是林彪写的“黄洋界”三个字。后来,火炬亭因林彪事件而拆毁。1977年,为恢复历史本来面目,重新竖起了原来的钢筋水泥纪念碑,同时在竖碑的前面增建了一个横碑,横碑的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粮油票:
1、1968年江西省地方粮票 5斤
2、1968年南昌市粮券 10斤(月份票)
注:1-3月可以确定不是此图,应该是4月或7月起才为此图。
3、1968年南昌市油券 壹人(月份票)
注:应该是4月或7月起才为此图。
4、1969年南昌市粮券 10斤(月份票)
注:暂未见,但1-3月应该是此图
5、1969年南昌市豆券 壹人(季度票)
6、1971年南昌市豆券 壹人(季度票)(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坐落于茨坪东山脚下。
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井冈山茨坪后,房东李利昌便腾出此屋的一半给秋收起义部队居住。从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便常在这房屋的右后间居住和工作。在这里,他代表井冈山前委起草了《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思想。
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也设在房屋的中厅。毛泽东同志多次在这里主持召开党、政、军会议,研究部署根据地的各项工作。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同志率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后,敌军一度占领了井冈山,茨坪大部分房屋被敌烧毁。此屋也被烧毁。
1961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恢复遗址,供人们参观。同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此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粮油票
1、1968年江西省地方粮票 2斤
注:另有一张错票黄2斤也是此图(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于都县城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县城长征大道北端,1956年兴建,与烈士亭并立。塔高约10米,砖石水泥结构,正面为仿毛泽东题词手迹“死难烈士万岁”,背面为仿周恩来题词手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两侧均有“革命烈士纪念塔”题字。塔顶呈三角形,并在顶端竖一红五星图案。
后来于都县又新建了纪念碑、纪念馆、雕塑等,此组纪念碑、亭今已不存。粮油票:
1、1973年于都县城关粮券 5斤(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赣州古塔众多,时代接近,形制接近,加上粮油票票幅较小,所以要辨别出其是什么塔,有一点难度。
可以看出,此图由两部分组成,左侧为塔,右侧为一组建筑。右侧再仔细看,前面是一牌坊,后面是一座殿宇,因而满足此条件的应该是位于今赣州市厚德路、海会路交汇处的慈云塔和文庙了。
-
赣州慈云塔,位于赣州城东,始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间,是当时慈云寺建筑的一部分,故名慈云塔,后来寺庙不存,仅余孤塔一座。
慈云塔保存较好,这是一座典型的宋代高层楼阁式砖塔,现高49.9米,塔身平面呈六角形,共9级,塔中心空。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赣州文庙,在慈云塔不远处,原是赣县县学的旧址(原来也有赣州府文庙,早已不存),是江西省保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立校址。今存有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三进完整的主体建筑及部分附属建筑,2004年5月维修时,发现了清代乾隆年间张照乘兴建的“跃龙桥”和“跃龙池”(泮池),这一桥一池的重见天日,进一步提升了赣州文庙的文物价值。
粮油票1、1991年赣州市油券 50克
(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东河大桥,早在1959年11月便开始动工,至1961年7月,因为国民经济调整,工程暂停了。1964年元月重新开始建设,1965年9月1日正式通车,此桥跨越贡江,结束了赣州城区东河无公路桥梁的历史。大桥采用钢混结构连拱式,8墩九孔,桥长687米,桥宽14.5米,是当时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公路桥。桥亭上“东河大桥”四字由郭沫若题写。
东河大桥是继赣州标准钟、赣州公园解放十周年纪念碑后,赣州城区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一度成为赣州的主要名片。至今半个多世纪了,仍在使用。粮油票
1、1966年赣州市粮券 1两、1斤
注:季度票
2、1970年赣州市油券 1、2、5两、1斤
注:1两为全年使用,2、5两、1斤分为上、下半年(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通天岩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西北郊6.8千米处。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28品,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
王阳明在此留有诗云:“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生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出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
通天岩山巅之处,明代时曾经为元武殿(雷公殿),1963年时重建为亭阁,即望江亭,是一座仿天坛形式的三层阁楼。1964年田汉参访时,题名“群玉阁”。游人登临此处,一片大好山川,尽收眼底。粮油票:
1、1991年赣州市油券 250克
注:季度票
(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赣州玉虹塔,位于赣州城北、赣江西岸十八滩的入口,是一座镇风水、护佑赣州的水口塔,为明代万历年间赣州都御使谢杰所建。
塔下旧有玉虹桥(取苏轼诗:“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之句),塔因桥而得名,又因塔身白灰,故俗称白塔。
此塔六面九级,青砖塔身,底部设有红石须弥座,高30米,塔砖上多处可见“万历宝塔”之铭文,塔下有地宫。1992年5月,在玉虹塔的地宫中,出土了一只重达76.5公斤的特大镇塔铁元宝,上面铭铸有“双流砥柱”四个大字,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粮油票:
1、1991年赣州市粮券 5kg
注:月份票,4、5、6月为此图(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赣州光孝寺,位于赣州市厚德路东段赣州一中之内。曾被称为“赣南首刹”,其最早修建于晋朝,清代重修,原有三进,但后来损毁严重。
解放后,赣州市酱菜厂曾驻于此,后来又为赣州一中所占用,改建楼房,原貌几乎不存,只剩门楼、两廊和第一进殿,且破败不堪。近年,有关单位对其进行了整修,使之重新焕发光新,实为幸事。
粮油票:1、1991年赣州市粮券 5kg
注:月份票 ,1、2、3月为此图(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赣州解放十周年纪念碑,位于赣州市文清路赣州公园之内,原址曾为1940年修建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1949年8月14日,赣州解放。1959年7月,为了纪念即将到来的赣州解放10周年,决定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改建为赣州解放十周年纪念碑。以当时任赣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潘君武的设计为主,在其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最终确定了设计方案。之后便进行了紧张的施工,最终在纪念日来临的前两天完工。
纪念碑高8.14米(暗合8月14日的解放纪念日),占地面积34.3平方米。2004年12月,被列为赣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粮油票:
1、1991年赣州市粮券 50克
(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赣州标准钟楼位于章贡区阳明路、和平路、解放路交汇处的街中心。始建于1952年,落成于1953年5月1日。这一带是当时赣州的中心地带,因此在这地段建了一栋西式钟楼。因四面有记时的大钟而被称为标准钟。标准钟一共六层,高20米,是当时赣州市的最高建筑,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被视为赣州城的标志。
据说,赣州标准钟的设计借鉴了香港尖沙咀火车站的钟楼。而建标准钟楼的水泥都是来自当时的苏联。粮油票:
1、1991年赣州市粮券 5kg(月份票) 10、11、12月
(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八镜台,位于赣州城北章水、贡水交汇之处,因登临其上,可观赣州八景而得名。
此楼最早为石楼,为北宋嘉佑年间孔宗翰所建,此楼建成后,孔宗瀚曾将登台所见绘成《虔州八境图》,请苏东坡按图题诗。苏东坡遂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贬官岭南路经赣州时,曾亲临八境台,在遍览赣州的旖旎风光之后,深感原诗“未能道其万一”,遂补作后序一篇,即《八境图后序》。
今存八镜台为上世纪80年代重修,1987年落成的。楼筑于城墙之上,高三层,27.8米,总面积574平方米。凭江而立,巍然壮观。粮油票:
1、1991年赣州市粮券 5kg
注:月份票, 7、8、9月为此图
(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北部贺兰山(田螺岭)顶,以“其山隆阜、郁然孤峙”而得名,其始建年代不详,但至少在唐代已有,至今超过1200年的历史。此楼历史上屡毁屡建,今存建筑为1983年6月在原址依照清代形制重建的。
历代名人在郁孤台多有咏叹,如苏轼《过虔州登郁孤台》言“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文天祥《 郁孤台》曰“城廓春声阔,楼台昼影迟。”而其中以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最为有名。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粮油票:
1、1991年赣州市粮券 500克
注:季度票,1-4季度(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之前很多地方都说此票图案是武宁县烈士陵园纪念碑,我又仔细考证了一下,发现不是同一个地方,武宁县烈士陵园纪念碑位于武宁大桥北面协和公园内,而此图的武宁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原本位于南岸的现在的豫宁公园内,现已不存。这两处不是一个地点。
-
古艾桥,位于武宁县朝阳湖之上,因武宁古为艾侯之地,旧称古艾而得名。此桥于1986年2月动工,1987年10月竣工,长185米。
粮油票:
1、1991年武宁县城定量粮券 半公斤、1公斤、5公斤、25公斤
注:季度票 2-4季度
2、1992年武宁县城定量粮券 半公斤、1公斤、5公斤、25公斤
注:季度票 1季度(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武宁县革命烈士纪念塔,曾位于今豫宁公园西北角,即今豫宁公园古艾楼之处,与李烈钧墓相距不远。今已不存。
粮油票:
1、 1991年武宁县城定量油券 50克、100克、半公斤、1公斤
注:季度票:2-4季度
2、 1992年武宁县城定量油券 50克、100克、半公斤、1公斤
注:季度票:1季度
(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小孤山,位于江西彭泽和安徽宿松之间的长江之中,与江西湖口县大孤山(鞋山)遥相呼应。苏轼词云:“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小孤山又称小孤矶,孤峰独耸,屹立江心,周围1里,海拔78米。素有“海门第一关”,“长江天柱”,“江上蓬莱”之美称。山上有启秀寺、梳妆亭等古迹。
历史上,小孤山曾长期归江西管辖,后划归安徽宿松县,因而此地与彭泽的渊源颇深,如今从彭泽县城去往小孤山会更加的方便。小孤山四面形态各异,票图的角度正是从彭泽方向看往小孤山的。从彭泽一侧看的小孤山
粮油票:
1、1987年彭泽县粮食局城关粮管所定量粮券 10、50斤
注:推测可能还有30斤同图,但是暂未见
2、1989年彭泽县粮食局城关粮管所定量粮券 15公斤
注:推测可能5公斤、25公斤是此图,但是暂未见
3、1990年彭泽县粮食局城关粮管所定量粮券
注:据推测此票5公斤、15公斤、25公斤应是此图,但是暂未见
4、1991年彭泽县粮食局城关粮管所定量粮券 15公斤
注:推测可能5公斤、25公斤应是此图,但是暂未见
5、1992年彭泽县粮食局城关粮管所定量粮券 5公斤、15公斤、25公斤
(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龙宫洞,位于江西省彭泽县天红镇乌龙山麓,是1978年发现的山底溶洞。因山洞酷似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所描述的东海龙宫,故名龙宫洞。现在为AAAA级旅游景区。
粮油票:
1、1987年彭泽县粮食局城关粮管所定量粮券 1斤
注:推测可能还有3斤、5斤同图,但是暂未见
2、1989年彭泽县粮食局城关粮管所定量粮券
注:推测此票0.5公斤、1.5公斤、2.5公斤应是此图,但是暂未见
3、1990年彭泽县粮食局城关粮管所定量粮券 0.5公斤
注:推测可能还有1.5公斤、2.5公斤同图,但是暂未见
4、1991年彭泽县粮食局城关粮管所定量粮券 0.5公斤、1.5公斤、2.5公斤
5、1992年彭泽县粮食局城关粮管所定量粮券 0.5公斤、1.5公斤、2.5公斤(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九江能仁寺,位于九江市庾亮南路,是九江三大丛林之首。其旧名承天院,最早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明弘治二年(1489)改为今名,现存建筑多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以后陆续重建的。
寺中有大胜宝塔,位于大雄宝殿东南侧,始建于唐大历年间,明洪武年间重建,清咸丰中毁三层,同治年间又进行了修复。
今塔为砖石结构,七级六面楼阁式,通高42.26米。塔门朝西,从第二层起,每层六面均有门,三实三虚。为九江城的标志性建筑。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粮油票:
1、1984年九江市油券 5两(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九江天花宫,位于甘棠湖、南门湖之间的李公堤南端,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其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民间俗称为“娘娘庙”,香火十分旺盛,百余年间不断扩建,成为如今规模,主要有大殿、三圣殿、观音殿、地藏殿、娘娘亭、果公堂、客堂、斋堂、敬香亭、寮房等。现为九江市佛教协会驻地。
粮油票:
1、1984年九江市粮券 1斤(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甘棠湖,位于九江市中心,九江城偏北部,古称景星湖,由庐山泉水注入而成。唐江州刺史李渤有德政,后人怀其德,将之改名为甘棠湖。
甘棠之意,出自《诗经·召南·甘棠》,描述了召公对甘棠树的赞美和爱护,表达了对召公德政的怀念。后多用来比喻地方官的德政。今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对联:“ 大树思冯异, 甘棠忆召公。”(出自李商隐诗)亦是相同意思。
今甘棠湖面积约八十公顷,南倚庐山,北濒长江,平均水深1.4米,最深达2.4米,东西约长2公里,南北宽1.9公里,为九江之名胜,也是今九江市民休闲活动的中心。
相传甘棠湖边曾有三国周瑜点将台,唐代白居易贬至江州作司马,在此修亭,后人将此亭名为“浸月亭”,取白居易《琵琶行》:“别时茫茫江浸月”之句。至北宋,周敦颐之子又修新亭,名“烟水亭”,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
后亭屡毁屡修,至清光绪年间,烟水亭才形成如今的形制和规模。现在是九江市的著名景点。粮油票:
1、1984年九江市粮券 10斤
2、1985年江西省粮票 20斤(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绳金塔,位于南昌市西湖区绳金塔街东侧,原南昌进贤门外,始建于唐天祐年间,相传建塔前异僧惟一掘地得铁函一只,内有金绳四匝,古剑三把(分别刻有“驱风”、“镇火”、“降蛟”字样),还有金瓶一个,盛有舍利子三百粒,绳金塔因此而得名。
现存绳金塔为1989年以后整修的,其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高50.86,塔身为七层八面内正外八形,其朱栏青瓦,墨角净墙及鉴金葫芦型顶,有浓重的宗教色彩,飘逸的飞檐,并悬挂铜铃。葫芦铜顶金光透亮,通身朱栏青瓦,墨角净墙,古朴无华。
绳金塔“水火既济,坐镇江城”,是南昌人的镇城之宝。
粮油票:
1、1985年江西省粮票 10斤(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南昌万岁馆,全称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馆”,位于南昌八一广场西侧,始建于1968年10月。
建筑座西朝东,平面呈“山”字形,内部共六层(地面五层、半地下一层),有电梯可直达顶楼。总占地面积18722.3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8000平方米。建筑正面是四个灯塔,正中柱廊上方嵌有七块石质浮雕,集中反映中国革命七个重要的里程碑,所有外墙均采用江西景德镇特制的米黄色亚光釉面砖装饰,使整个建筑显得雄伟、庄重、典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风格,是六、七十年代八一广场最具时代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当时全省最具影响、规模最大的展览场所和重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1971年改称江西省展览馆,1973年称江西省革命历史展览馆,1978年称江西省革命博物馆,1980年称江西省展览大楼,1984年称江西省展览馆,1992年起更名为江西省展览中心。粮油票:
1、1969年南昌市粮券 10斤(月份票)
注:4-12月为此图案
2、1970年南昌市粮券 10斤(月份票)
3、1971年南昌市粮券 1斤、10斤(月份票)
注:1斤1-3月为此图案,10斤4-12月为此图案
4、1971年景德镇市粮券 10斤(月份票)(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景德镇饭店,位于景德镇市人民广场西北面,是一家涉外旅游饭店,当地人俗称之为“七层楼”。其始建于1959年,由苏联专家设计,是当时景德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因为涉外,所以也被称之为“瓷都门户”。
2001年,因为其建筑设计不符合消防要求,以及严重老化,11月8日清晨6时,将其爆破拆除。
后来,在其原址上修建了景德镇商城,成为景德镇的购物中心之一。
粮油票
1、1973年景德镇市粮券 1两 -
南昌百货商场,位于八一大道、中山路交汇处,八一广场边(当时叫人民广场),1958年竣工开业,成为当时南昌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南昌市志》记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百货大楼生意红火,商品像皇帝的女儿不愁嫁。1987年、1988年,由于物价上涨,南昌一度刮起抢购风,百货大楼连陈设的样品也被人们抢购。”
如今,很多老商场已经不复存在,南昌百货商场虽然面貌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依旧在营业。早期照片
70年代照片
粮油票:
1、1972年江西省粮票 3斤
(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1950年,为了纪念伟大的井冈山革命斗争,遂川县井冈山区人民政府在茨坪东北的山上建造了一座纯木结构的纪念碑,上书“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
1951年,将原塔拆除,改建为一座砖木结构的纪念塔,在塔顶立一泥塑红军战士雕像。
1956年,将此塔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塔顶重塑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手持钢枪的红军战士雕像,塔顶的正面是原遂川中学王教导员手书的“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十个大字。
1972年,井冈山革命委员会组织井冈山建筑队工人拆除塔顶红军战士雕像,并将塔底扩建为5.5米X5.5米的正方形,塔高11米,塔的四面均镶刻有凹形“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十个大字,即如今的形象。整座塔基占地103平方米,塔前与红军烈士墓相连,铺有水泥地面和水泥台阶,四周松柏常青、庄严肃穆。粮油票:
1、1978年江西省粮票 3斤
2、1982年江西省粮票 3斤(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位于今南昌市中山路380号。
此楼建于1924年,本为江西大旅行社,是一座5层楼的灰色建筑,共有96间客房,1927年7月下旬,贺龙领导的起义部队到达南昌,包下了这个旅社,在喜庆厅召开会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李立三、恽代英、彭湃为委员的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江西大旅行社成为领导起义的指挥中心。 8月1日凌晨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同志领导和指挥下,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这一天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南昌也被称为英雄城。
1957年,在此旧址上建立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粮油票:
1、1978年江西省粮票 5斤
2、1982年江西省粮票 5斤(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南昌经济大楼,位于南昌市民德路411号。该地段也曾是清代江西巡抚衙门、民国江西督军府、解放初江西省人民政府、南昌市政府的驻地。
1985年,开始修建南昌经济大楼,1988年竣工,主楼为24层,高91.9米,顶部设有直径为29米的旋转厅和60米高的电视发射塔,曾是南昌最高楼。当年,南昌市部分政府单位及南昌市电台、电视台即入驻,鼎盛时,有6000-7000人在此办公。
进入新世纪,南昌市政府以及电台、电视台相继迁至南昌红谷滩新区,此楼结束了作为办公大楼的历史,如今此楼为酒店用楼。
粮油票:
1、1991年南昌市粮券 0.5公斤(月份票10-12月)
2、1992年南昌市油券 壹人(月份票) 注:此票只有1-9月(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2017年8月1日,在建军90周年大会上,习主席说道:“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一天后来成为了解放军的建军节。
解放后,为了纪念这次起义,决定修建纪念塔,1955年开始,征集设计方案,1957年正式立项,并决定定址于老福山广场,但由于经济困难、自然灾害等原因一直没有开始建设。1976年,重新将修建纪念塔之事提上日程,并重新征集方案,原本仍选址为老福山广场,但由于影响交通,后确定定址建于人民广场。
1977年8月1日,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正式开工建设,同时人民广场更名为八一广场。1979年1月8日,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落成, 塔为长方体,总高45.5米,即为票上的面貌。2001-2004年间,对此塔进行了改扩建,将其提高了8.1米,即达到了53.6米。
粮油票:
1、1988年南昌市粮券 1两、5两
2、1991年南昌市粮券 5公斤(月份票10-12月)
3、1991年南昌市粮券(早米) 5公斤(月份票10-12月)
4、1992年南昌市粮券 0.5公斤(月份票) 注:只有1-9月,10月以后没发行(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唐永徽中,滕王李元婴由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在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开始修筑豪阁,即滕王阁。此阁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满天下,而韩愈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可惜,滕王阁作为江南名楼,却在历史中频繁毁于兵火。据统计,历史上滕王阁毁、建达28次之多,这使得其地址和面貌在不断的变化。
1926年,滕王阁最后一次被损毁,当时国民革命军北伐,北洋军阀怕革命军利用滕王阁居高临下攻击,于是将其焚毁,据说大火烧了三日,至此,滕王阁不存。虽然之后多次讨论复建滕王阁,但是因为时局的动荡或经济的拮据,始终没有付诸于实施。
我们现在看到的滕王阁位于南昌市东湖区仿古街58号,是改革开放以后才重建的。1983年,成立了重建滕王阁筹备委员会,1985年奠基重建,1989年10月8日落成。
虽然此阁算不上文物古迹,但是却是我们千百年来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粮油票:
1、1992年南昌市粮券 5公斤(月份票) 注:只有1-9月
2、1992年南昌市粮券(早米 ) 5公斤(月份票) 注:只有1-9月(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鄱阳湖大酒店,位于南昌市井冈山大道1128号,老福山街心花园西南侧。楼高16层,附楼高8层,占地面积857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00平方米,于1990年5月8日开业。
粮油票:
1、1992年南昌市比例价粮券 0.5公斤、5公斤 (月份票) 注:目前此票只见1-6月,7-9月是否有不详,10月以后肯定没有
2、1992年南昌市比例价粮券(早米) 5公斤(月份票) 注:早米粮券只有5公斤,月份情况同上
(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汶川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汶川县红军桥桥头,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中毁坏,后重建,粮票图反映的是其重建前的面貌。
粮油票:
1、1986年汶川县粮食供应券(面粉) 500克、1、2、5、10、20、50千克(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王安石,字介辅,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今抚州)。是11世纪北宋时期,我国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哲学家。王安石一生所做的最有名的事就是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从现在的视野看,王安石无疑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可惜由于当时守成势力强大、变法过程中基层执行不力、变法派用人不当以及变法理念过于超前等原因,王安石的变法不仅最终失败了,而且还在持续变法的过程,让北宋王朝陷入了更深的社会危机中。但这一切,都不能掩盖王安石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的光辉。梁启超曾评论道:“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为了纪念王安石,1986年11月11日,王安石纪念馆正式开馆,其位于抚州市赣东大道南段,占地20亩,由南京园林设计院设计。门楼“王安石纪念馆”六个字是由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书法家赵朴初所题写的。粮油票:
1、1992年抚州市工种粮券 半、5公斤(目前仅见3季度)
2、1992年抚州市定销粮券 2.5公斤、5公斤(目前仅见3季度)
(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