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家湾151 同意

贞筠抽箭 (@贞筠抽箭)
71
声望
1361
帖子
50
资料浏览
7
粉丝
1
关注
贞筠抽箭 发布的帖子
-
70年代初,根据当时商业部的要求,很多的粮食局并入商业局,所以出现了一些商业部门发行的粮票,由于管理不便以及粮食部门的重要性等原因,不久之后,又陆续恢复设立粮食局,因而商业部门发行粮票的时间很短暂。今天欣赏一组抚州商业局发行的粮票,十分稀少,是江西票中的精品。
-
通崇海泰总商会大楼,位于南通桃花坞路44号,始建于1920年,由南通籍建筑师孙支夏设计建造。此建筑占地26000多平米,坐北朝南,前楼已不存,现存主楼长百余米,宽50多米,目前为南通崇川区政府所占用。
通崇海泰是地名,据说代表通(南通)、崇(崇明外沙启东)、海(海门)、泰(泰州),实际业务远不止于此。
南通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拥有众多的近代工商业和建筑,而通崇海泰总商会大楼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2013年,此建筑被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粮油票
1、1960年南通专区粮食管理局粮票 半两(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1964年,如皋县发行了购粮券,分为横、竖两种版,分别为单双月使用。
此外,票还加印粮站名字,限定使用范围。
泰山即泰山粮站(粮库),位于如皋城偏北。原为泰山祠,又名泰山行宫、碧霞元君祠,始建于明隆庆年间。解放前成为伏海寺的一部分,解放后被铲平,改建了粮库、米厂等。古迹不存,但名字却无意中保存了下来。
100斤面额很罕见。 -
赵去秦亡岁月长,盟台空自委斜阳,英雄一代知何处,怀古令人空断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就是发生于公元前279年,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的渑池之会。为了纪念这次止戈的会盟,后世修建了古秦赵会盟台。
古秦赵会盟台位于渑池县城西南渑水、羊河汇流的台地上,历代不断损毁、修葺,至1941年,在卫立煌、章士钊等人倡议和赞助下,进行了重修,历时4年落成。可惜,在文革时期基本被损毁。现存的会盟台是1985年渑池县人民政府在原存遗迹的基础上重新修建的。
需要的注意的是,发行1984年渑池县粗粮券时,尚未进行复建,因而现存景观与票上的面貌大不相同。(图片来源于网络)
粮油票:
1、1984年渑池县粗粮票 1两、2两、4两、1斤、5斤
(点击蓝色部分可进入图库欣赏票图) -
赣州市粮券从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行,没有特殊的情况下,每年发行一套,60年代中后期面额经常变化,甚至最早还有100斤的大面额,至70年代开始形成了稳定的1两、1斤、10斤的体系。
相对而言,67版的50斤还是比较特别的。此外,此票的语录和图案也是值得注意的。
这里强调一下图案。如图,画的似乎是是某设备或管道之类的着火了,有一人在救火。此图不像随意画的,好像是在强调或者描述某个具体的事件。至于是什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也希望有知情的藏友告知。 -
欣赏了,这类票还是比较特别的。首先,这应该是当时号召大家节约粮食的产物。当时缺粮,号召定量人口在一定时间内每人每月节约若干粮食,实际上是压缩了定量了。其次,节约了的,还可以定期凭券取粮,这是比较特别的。具体用法和相关背景、规定,还需研究。
-
刘友是有心人,留存了这些早年的刊物,这里面一篇篇短文篇幅不长,但是却弥足珍贵,因为这些一手的资料不见记载,我一直想尽量多的收集资料补入图库(资料库)中,成为可供藏友们随时查阅的参考。
-
1960、1961版江西省地方粮票探秘
1960年江西省地方粮票,江西省统购统销时期发行的的第三套省级粮票,于1960年1月15日启用。票面分为1两、2两、5两、1斤、5斤、10斤、50斤七种,使用时间至年底,这也是江西省省级的第一套10两制的粮票。
由于时处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此套票的纸张和印刷水平比较一般。这个票和之前的江西省粮票不同之处在于,这套票是一次使用、剪角作废的。另外的不同处在于,此票发行时为版张,每20小张为一版,多为4×5的小版,也有2×10的小版。
自1960版江西省粮票发行之日起,之前历年江西省所发行的粮票和兑粮供应证均停止使用,农民、城镇居民、流动人口积存的旧粮票,限15日内,向当地粮食管理部门兑换1960版新粮票。
当时人们正常按定量购粮,仍然是使用购粮证。而1960年江西省地方粮票主要是供城乡人民流动外出用膳,以及购买熟食时使用的。城镇人口外出时,需凭粮食供应证,按定量向当地粮管所(站)换取粮票,而农村人口外出时,需将自留粮出售给粮管所(站),以换取粮票。
之前,笔者曾经写过文章介绍1957版江西粮票的暗记,那种暗记是将文字隐藏于图案之中,而1960版江西省地方粮票也是有暗记的,此票是将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字通过缺笔来形成暗记的。暗记1:1两面额的“票”字,上部的“西”中的左边一个竖不穿出口。
暗记2:1两面额的“通”字,走字底有断。暗记3:2两面额的“遗”字,“贝”的一撇有缺。
暗记4:2两面额的“通”字,走字底有断笔。暗记5:5两面额的“票”字,上部的“西”中的左边一个竖不穿出口。
暗记6:1斤面额“補”字,左边“衤”缺了一点,变成“礻”。
暗记7:1斤面额的“票”字,上面的“西”的口不封口。暗记8:5斤面额的“票”字,上面的“西”底下缺一横。因为5斤实票大多有些色淡或者褪色,看的不是非常清楚。票样或者剪了角的实票有些反而清晰。
暗记9:10斤面额的“票”字,上面一个西的右边一竖,不穿过口。
暗记10:10斤面额“補”字,左边“衤”缺了一点,变成“礻”。暗记11:50斤面额的“粮”字,右边的“良”的捺有缺笔。
暗记12:50斤面额的“西”字,“口”字不封口。
以上便是1960年版江西省地方粮票官方设定的十二处暗记。由于此票票幅不大,纸张不好,加上印刷水平又一般,这些暗记不放大真的难以分辨,基层粮站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十分的困难。
1960年江西省地方粮票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发行了50斤的大额粮票,这也是江西省级粮票里面唯一的50斤面额票。前文我已经介绍过,江西省地方粮票主要功能是供省内流动使用的,因为涉及到发放、核销等诸多管理环节并防止冒领,需要外出领取粮票,一般不超过1个月的定量,如实在需要1个月以上的,则需要更严格的申请、审查和批准。当时人们一个月的粮食定量不超过30斤,因此,50斤的大额粮票,需要多人较长时间外出并同行才可能使用,而使用中因为找零、保管等原因,非常不方便,不受人们的欢迎,因而使用效率非常低。从此之后,江西省再也不发行50斤大面额的粮票了。50斤面额票估计印制量不多,所以也是现在收藏中的难点。
1961年1月1日,江西省粮食厅发行了新版粮票,即1961年江西省地方粮票。即日起,1960版江西粮票停止发放,因为老百姓手中还存有不少旧粮票,为了方便群众,规定在新粮票发行后1个月以内,可以去购买现粮或兑换成1961版的新粮票。至1961年1月底,1960年江西省地方粮票彻底退出了流通领域。1961年江西省地方粮票,票面分为1两、3两、5两、1斤、3斤、5斤六种,粮票仍然一次有效、截角作废,不准在社会上循环使用。此年版的粮票,出现了独特的3两面额,这也是江西省级粮票中惟一的3两面额粮票。此票发行时仍为版张,每20小张为一版。
这套票质量依然整体较差,而且是多批次陆续印制的,不同批次的纸张、色彩有一定的差别,特别是土黄色的1斤,质量差距较大,以至于群众和基层粮站以为是假票,省粮食厅专门下文予以澄清。1962年江西省在发行新版的江西省粮票时,也指出旧粮票(应指60、61版)“用纸和印刷的质量都很粗糙,因而票张容易磨损、软皱,难以整理、点数,票面容易模糊、起毛,难以辨别真假…”因此重新发行一套质量较好的省级地方粮票是十分必要的。1961年江西省地方粮票停发的时间还需再考察,因为笔者在多处看到的记载是矛盾的。第一种记载,根据1961年1月25日的《江西省粮食厅江西省1962年地方粮票管理办法》的记载,1962年江西省地方粮票自1962年2月发行后,1961版江西粮票只收不发,也就是说自1962年2月以后,1961版江西省粮票只收不发了。第二种记载,包括《江西省粮食志资料长编》在内的一些志书言之凿凿记载至1962年10月1日起,61版江西省粮票停发。按理来讲,第一种文件直接记载应该更准确,但是不能排除很多可能,比如未使用的1961年江西粮票积存太多,本着不浪费的原则,继续发放至10月1日或者1月25日文件发下去后又有什么补充通知之类等。所以这个问题笔者先不下结论,等待更多的资料来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