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岐山—— 独具特色的宝鸡粮票赏析
#1197-
凤鸣岐山—— 独具特色的宝鸡粮票赏析
宝鸡,古亦称陈仓、雍、岐州、扶风郡、凤翔府。这里也是周朝兴起之地,凤凰栖息鸣叫,以示祥瑞,故有“凤鸣岐山”的典故。
唐至德二载(757年),始命名宝鸡。宝鸡的得名,有很多传说,但是还是《元和郡县制》记载的更加靠谱。《元和郡县制》载:“以昔有陈宝鸡鸣之瑞,故名之。”也就是说宝鸡的得名来自于“陈宝鸡鸣”的祥瑞。《史记·秦本纪》(秦文公)“十九年,得陈宝。”《史记·封禅书》又载:“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阪城祠之。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云,野鸡夜雊。以一牢祠,命曰陈宝。”陈宝一般认为是陨石,当然也有其他说法,这里不再讨论,但无论无何,《元和郡县制》的作者李吉甫时为唐朝宰相,著书时又据宝鸡得名仅40年,其记载应该令人信服。
宝鸡历史悠久,既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又有周原、九成宫这样的历史遗迹,作为粮票收藏爱好者,收集不到一套宝鸡粮票岂不遗憾。幸运的是,与很多陕西市县不发行地方粮票不一样,宝鸡市发行了付食粮票、工种粮票、定量粮票等多套辅助粮票。本文拟赏析两套比较常见,但是比较有特色的宝鸡粮票,一是1975年宝鸡市工种粮票,另一个是1985年宝鸡市定量口粮票。
这两套票相信不少藏友曾经写过相关文章,因而本文的重点主要是介绍其特别之处并补充一些笔者见到的相关资料记载。1975年宝鸡市工种粮票,这套票的特别之处就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是陕西省惟一发行的市县级工种粮票。此票面额为半斤、1斤、2斤、5斤,四枚一套。图案有反映机车、农业和工业的场景,也有延安宝塔山和延安大桥这样的实景。
大家都知道,工种粮票诞生于“旅大粮食管理经验”。1973年,宝鸡市就开始了工种试点,同时也组织力量,重新对全地区的工种定量标准体系进行了调查核定。1974年7月,中商部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了“旅大粮食管理经验”推广会,将“旅大经验”推向一个高潮,借着这股东风,当年9月,宝鸡市粮食局副局长张星灿带领各区县主管粮食的领导赴旅大市参观、学习工种粮食管理经验。10月开始,宝鸡市对百人以上的厂、矿企业普遍推行了“旅大粮食管理经验”,并在1975年发行了这套宝鸡市工种粮票。使用市内的专用工种粮票,这在陕西省里独树一帜。1985年宝鸡市定量口粮票,面额有半斤、1斤、5斤、10斤、20斤五种,其中10斤、20斤有加印“特需”的,大全套就是7枚。此票图案很有特色,是宝鸡金台观。这里曾是张三丰修炼之所。这个票另外的特色就是加印“特需”的特需供应粮票。在讲此特需粮票之前,我们应当了解“特需供应”与“特殊供应”的区别。
“特需供应”强调的是需求,主要是针对某一群体的需求优先供应,比如高级脑力劳动者油票等,而“特殊供应”一般指的是某一群体的额外供应,比如,节日会有食油额外供应、高温作业人员有额外的豆制品、食油供应等。如果还是不太能区分,我们不妨把“特需供应”理解为“特供”,把“特殊供应”理解为“补助”。
“特需”和“特殊”的意思有些接近,有些地方可能“特需”和“特殊”区分的并不太清楚,但是从记载和现有实物上看,宝鸡市是分的非常清楚的。宝鸡市的“特需”票,是专门供应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干部的。
1981年,宝鸡市规定,对国务院各部委办和省科技职称评定委员会颁发科技证书的高级科技人员,凭“特需供应证”,全部供应细粮,南方籍的要保证供应50%的大米。从1983年起,对1937年7月6日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老红军,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9月2日以前参加革命的行政十八级以上的干部,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行署专员以及相当职务的行政十四级以上的在职干部,均享受粮油特需供应。(注:1937年7月6日,是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前一天,1945年9月2日,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前一天)1985年的特需供应情况应该没有太大变化,只不过由供应证改成了粮票供应。我推测,半斤、1斤、5斤三个面额的应该可以买细粮,也可以买粗粮,而没有加印“特需”二字的10斤和20斤只能购买粗粮。
特色,就是吸引笔者专注集市县粮票的重要因素。其实笔者最早是专集省级票的,集到一定程度就遇到瓶颈了,因为集不了多久,就发现能收集到的都收集到了,剩下的市面上很难寻觅到。因为省级珍品都被藏家珍藏着,可供交流的少之又少,几个月可能也补充不了一张。长时间补充不到新品种,会冲淡自己的收藏兴趣。此时,我关注到了市县级粮票。市县级粮票品种非常多,很多极具地方特色,通过集这些票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地方风情、历史。市县级的稀少票其实更多,很多存世量都是个位数的,甚至只有1-2张存世,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也是难得的地方史料。一扇新的大门向我打开,从此我踏上了集各地市县票的征程。
集市县级票可以大大开拓自己的眼界,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整个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发展的历史,而且也是在挖掘和保存历史。为什么这么说呢?由于管理不善和当年的短视,很多地方档案馆都没有留存当地票的相关资料和票证(实票和票样),反而在一些偏远的粮管所或粮站拆迁流出来一些文件资料和票证,当废纸处理,流入收藏界被珍藏起来,只有我们这些粮票收藏者才知道其中的意义。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人而言,全面的集市县票也不现实,我建议大家可以适当地选取方向,集一些有特色的或者某专题的市县粮票。
以上只是我个人一点意见,仅供大家思考和参考,收藏之路还应符合自身的情况,无论无何,只要选择一条符合自身情况和收藏兴趣的道路,就是好道路,是持久的、快乐的、有意义的。相反的,功利心过重,会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