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1961版南宁市市内粮票
#1174-
漫谈1961版南宁市市内粮票
与北方的寒冷不同,南宁的冬天要温暖许多。1958年1月6日下午,毛泽东从杭州飞抵南宁,至1958年1月23日下午飞往广州,在南宁停留了17天。在此期间,召开了有名的中共中央“南宁会议”。(注:南宁会议召开于1月11日-22日)
毛主席会游泳,热爱游泳,擅长游泳,从“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到“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游泳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体育锻炼,也是一种豪情壮志的体现。通过游泳,还能和人民群众进行接触。
抵邕的第二天,1月7日下午,毛主席的座车开到了邕江沿岸的“六角亭”边,从这里下水,第一次在邕江中畅游,1月11日下午,毛主席第二次在邕江中畅游。(注:第二次畅游在邕江其它段)
南宁邕江边的“六角亭”,建造于19世纪末期,至解放后一直存在,1960年因为建造邕江大桥,而将此亭拆除,1974年,为了纪念毛泽东在这里畅游邕江,南宁市革命委员会重新在此处建亭立碑,并由董必武题“冬泳亭”三字悬于亭上。对于许多南宁人而言,冬泳已经成为心中的一种情结、一种传统,至今每年元旦南宁市均要举办冬泳活动。图1. 1961年广西仩族自治区南宁市粮食局市内粮票4枚一套
1961年,南宁市发行了一套1961年广西仩族自治区南宁市粮食局市内粮票(注:后文简称1961年南宁市市内粮票)此票的图案即为“六角亭”。长期以来,粮友们将此票的图案说成“冬泳亭”,严格地讲,是不准确的,因为“冬泳亭”修建于1974年,在此票之前,只有“六角亭”。发行此票时,“六角亭”已经拆除,1961年南宁市市内粮票将“六角亭”作为图案,与纪念毛主席畅游邕江应该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1961年南宁市市内粮票面额为1两、2两、5两和1斤四种,不带食油。从1961年10月1日起开始使用,只限于在市内购买熟食、糕点以及各种成品粮食。此票只发放给南宁市非农业人口和常驻部队,在定量之外发放一定量作为饮食票使用,而农业人口不发放此票。1964年开始,南宁市开始发行月份版的南宁市饮食票,逐渐取代1961年南宁市市内粮票的功能,此票至1965年11月1日停止使用。在停止使用前,可以买回等量的粮食,或者兑换成南宁市定量粮票。
1961年南宁市市内粮票也是目前发现的南宁市最早发行的一套通用类的粮票(注:已发现1958年的南宁切粉专用大米票,但并不是通用类粮票)。是否还有更早的南宁市通用类粮票呢?据记载,早在1953年12月起,南宁市粮食局就印制发行了南宁市居民购粮证,对粮食进行内部控制、计划供应。1955年9月开始,省粮食厅在南宁市进行定点供应试点,市粮食局印制了南宁市居民粮食定量证,此后,南宁市根据各个时期的粮食形势和政策,1年或2年换一次粮证。需要注意的是,粮证和粮票供应,并不矛盾。例如,从1965年1月1日开始,南宁市居民凭粮证去所在粮店领取南宁市定量粮票,凭此票可以在南宁市内通用,实现破点供应,为居民带来便利,实际就是粮证粮票相结合的供应方式。另外,柳州市、桂林市在1956或1957年都相应发现了通用类粮票。所以南宁市是否有比1961年更早的通用类粮票存在,是可以期待和研究的。
1961年南宁市市内粮票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在于票名上“仩族”的写法。按照当时的通常写法应该写作“僮族”,而写成“仩族”,在粮票中,目前仅发现此一例。(注:1965年10月12日,根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当初周总理提议“僮”改成“壮”,就是因为第一,“僮”是多音字,各地读法不同。“僮”可以读成zhuang四声(音壮),也可以读成tong二声(音同)。第二,“僮”的意思不明,包含有贬义。)
为什么1961年南宁市市内粮票写成“仩族”呢?笔者也无法准确说出,只能试作推测。“仩”字确实有,但是这个字很生僻,而且意思与“僮”或“壮”没有关系,我认为“仩”很可能是当时一种约定俗成的不规范的简写。虽然“仩族”之写法在粮票中,目前此为孤例,但是当时这个写法,在其它各种出版物中还是不乏其例的。5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广简体字,推广初期,除了一些颁布规范的简体字外,还有不少因为历史原因长期存在,但是并不在颁布的规范范围内的简体字存在。我想“僮”字因笔画较多,可能很早就被约定俗成的简化成了“仩”字,因而出现在了此粮票和其它各种出版物之上。图2. 其它印刷品上的广西仩族自治区(此图片来源于网络)
笔者也仅仅试作解读,此票还可以更加深入的进一步进行研究。但无论如何,可以看出粮票不仅仅是一张印刷的纸,它拥有非常高的历史属性、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因而非常适合作为收藏。以1961年南宁市市内粮票为例,从历史角度来讲,既可以反映毛主席和“六角亭”、“冬泳亭”的故事,也可以通过此票的发行、流通、废止,反映出当时南宁人民的生活面貌。从文化角度来讲,可以反映“僮”以及“仩”到“壮”的演变的一段过程。同时,此票的套票目前价格不低,但是从长期来看,升值空间更大,即具备相当的经济属性。
历史、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它们相结合,也正是笔者钟爱收藏粮票的原因。这些属性不应该割裂开来,忽视其中一方面,也会对另一方面产生影响。经济价值确实是收藏所追求的,但是其历史、文化价值才是粮票的灵魂所在。同样地,如只有历史、文化价值,而无经济价值,也无法得到收藏者的认同。笔者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讲,缺乏对粮票的研究,正是当前粮票收藏的困局所在。多年以来,粮票的价格上去了,研究没有跟上。粮票收藏应该跨过“怀旧”的鸿沟,对粮票的研究不充分,很难吸引到新人,同时缺乏研究,会使得现有收藏者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影响收藏的兴趣,这一系列自然会导致交易量萎缩,即收藏现状的不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