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89、90版寿县粮票研究

#1172
话题创建于 · 1 帖子 · 8 浏览
  • 安徽89、90版寿县粮票研究


    寿县,古代又叫寿春、寿阳、寿州,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商周之际有州来古国在此,春秋战国的蔡国、楚国,汉代的淮南国均曾建都于此,汉末时,袁术也在此称过帝。这里是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的地方,也是“八公山下草木皆兵”的淝水古战场。境内的安丰塘,古称芍陂(读音雀杯),为楚相孙叔敖所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解放后,寿县一直归六安专区(市)管辖,至2015年,才划归淮南市管辖。开个玩笑,淮南王终于不是六安人了。

    笔者挺喜欢寿县这个地方的,曾多次去寿县,寿县89、90版粮票也是安徽市县票里的精华,笔者也比较重视对其的收集。但是寿县粮票,特别是90版的一直有许多谜团,笔者试做解读。

    undefined


    undefined

    图1. 寿县89版粮票


    undefined

    图2. 寿县文庙奎光阁(奎星楼) 笔者拍摄


    一、发行背景


    关于此票的直接记载,非常简单。“(寿县)20世纪90年代初期,城镇粮食销售仍然实行统销政策,实行定量供应和凭票证供应粮油制度。1988-1990年,实行城镇粮油销售基数包干。1990年,为加强粮食管理供应工作,维持正常的供应秩序,加强计划管理,城镇居民实行定点、凭票券、凭证限购当月粮的供应办法。”这里面提到的“凭票券”主要就是指的是1989年寿县城关粮站购粮券、购油券和1990年寿县粮油食品局购粮券、购油券。

    这里面还涉及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词——“包干”,包干是指一个主体(一般称发包人)委托另一主体(承包人)负责按规定的条件承担完成某项任务。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小岗村,经邓小平同志的认可与推广后,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改革开放背景的特定术语,后被广泛使用。


    undefined

    图3. 寿县90版粮票加印三觉

    undefined

    图4. 寿县东门——宾阳门  笔者拍摄


    1985年开始,取消了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为了完成定购任务、搞活粮食市场、实现多渠道经营,商业部、财政部联合下文《关于下达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〇年度粮食购销调拨和财务包干办法的通知》,将定购任务包干给各地方。主要内容就是1988-1990年,各地实行三年包干,包干后,多购的粮食归地方,少购的粮食由地方自行负担。销售自负盈亏,此外,允许增加一定的机动数,用来以丰补歉,这一政策三年不变。

    80年代后期,民间积存了大量的粮票(全国粮票、安徽省地方粮票),据统计,至1985年底,安徽省各种粮票社会积存量达9.31亿斤。1987、1988年的数据我没有查到,我估计会进一步扩大,这些粮票对市场的潜在冲击很大,容易影响各地的包干任务。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各市、县有发行地方粮票的动力。这些市县粮票发行后,限定使用时间、地点,可以减小全国粮票、省粮票的发行量,逐步减少全国粮票、省粮票的社会存量。

    在此背景之下,加之思想开放、印刷水平提高,各地发行了品种丰富、图案精美的粮票(有的地方是发行粮票副券,粮票必须搭配粮票副券使用),成就了粮票最后的辉煌。寿县也发行了粮票。

    虽然最开头的引文提到,寿县1990年实行凭票券的方法,但从我们收藏到的实物来看,寿县应该是从1989年就开始实行了,最初在城关镇试行,至1990年推广到全县各地。

    undefined

    图5. 寿县90版粮票加印堰口


    二、发行单位

    1989年寿县城关粮站购粮券、购油券,发行单位就是寿县城关粮站。

    1990年寿县粮油食品局购粮券、购油券,发行单位是寿县粮油食品局。这是一个什么单位呢?是不是寿县最高粮食主管部门呢?原来,早在1984年4月,寿县就进行了政府机关体制改革,寿县粮食局改名为寿县粮油食品局,当然下辖部门也做了调整。至粮票时代的结束,一直是寿县最高粮食主管部门。


    undefined

    图6. 寿县90版粮票加印瓦埠


    三、品种分析

    1989年寿县城关粮站购粮券

    面额有0.5、2.5、5、10、20公斤五种,其中0.5、10、20公斤还有加印菜农的,一共就是8种,图案是寿县文庙奎光阁(奎星楼)。这些票仅限在城关镇内各粮店使用。自1985年取消统购,采取合同定购以后,城镇居民仍按原统销价供应粮油,而菜农主要采取比例价供应粮油,城乡居民的粮价不同。所以粮票有加印菜农的,是按比例价供应粮食的。

    1989年寿县城关粮站购油券

    面额有250、350、500克三种,其中250、350克还有加印菜农的,一共5个品种,这些票仅限在城关镇内各粮店使用。我推测,其中500克面额可能是后来增印的品种。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图7. 寿县89、90版油票


    1990年寿县粮油食品局购粮券

    面额有0.5、2.5、5、10、20公斤五种,加印各区(镇)的名称,其图案是寿县古城东门宾阳门。这里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此票到底有多少种加印,大全套是多少种。

    1990年时,寿县还没有进行撤区并乡的行政区划改革,当时,全县设7个区以及2个区级镇,共9个区级单位,分别为城关镇(今寿春镇)、正阳镇(今正阳关镇)、双桥区、迎河区、堰口区、安丰区、瓦埠区、三觉区和炎刘区。这里面除了城关镇和炎刘区的加印没有发现以外,均已发现。


    undefined

    图8. 寿县90版粮票加印迎河



    我推测,其中的城关镇在90年应该没有发行粮票,其仍继续使用89版的粮票。一个原因应该是节省经费,还有个依据,我在最后将介绍。因此,我认为1990年寿县粮油食品局购粮券全套应该是8个区(镇),共40枚。

    1990年寿县粮油食品局购油券

    面额有0.05、0.25、0.5、1公斤四种,没有加印区(镇)的名字,应该可以全县使用。


    undefined

    图9. 寿县90版粮票加印正阳


    四、关于收藏

    1990年寿县粮油食品局购粮券现在收藏不易,我认为,很可能与1991年的那场大水灾有关。

    1991年,天气反常,5月18日起就阴雨绵绵,较常年提前一个月入梅,至7月12日全县降水多达958.7毫米,至9月底防汛结束,抗洪防汛期达4个月之久。当时各湖、河、闸都超保证水位,全县32个乡镇中27个受灾,成灾人口达85.2万(重灾41.4万)。7月6日,县城南部东津圩溃堤,洪水直逼县城(城关镇),寿县县城主要在寿县古城内,当时采取了筑墙堵住城门的办法,使得洪水没有进入县城里。但县城被水围困,犹如万顷波涛中的一叶小舟。国家和省领导先后乘直升飞机进入县城前来探望灾民、指挥工作。这一事件,寿县人民应该至今记忆犹新。


    undefined


    undefined

    图10. 寿县91年两种性质的救灾粮票,大洪水的见证


    当年为了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共发放救灾粮(贸易粮)6833.94万千克,捐赠粮51.5万千克,借粮指标1680万千克。保证灾民每人每天不少于0.5千克粮食。无自救能力社会保障对象和有部分自救能力的“双缺户”(缺粮、缺款),粮款全部配套或部分配套。鼓励有承受能力和偿还能力的灾民购粮或借粮。图10两种版的救灾粮票就是这次大洪水和救灾政策的见证。

    1990年寿县粮油食品局购粮券本身发行量应该不太大,加之寿县县城外各乡镇受灾严重,这个应该是现在此票很难收集到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当时寿县城关镇因为军民的英勇抗洪而基本得到保全,89版的寿县城关镇粮票比较容易收集到,而如今没有发现90版寿县城关镇的粮票,这也是我推测城关镇仍使用89版的粮票而没有发行90版粮票的重要原因。 

    关于寿县粮票的资料太少了,笔者只能通过现有资料进行一番揣摩,供大家参考,寿县粮票还有不少谜团,希望以后能够有所发现。


登录后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