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版无锡市粮食定额临时转移单赏析
#1170-
1961版无锡市粮食定额临时转移单赏析
无锡,古亦称梁溪、金匮。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近现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古谚云“太湖熟,天下足”,无锡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也是清末民初江南四大米市之一。江苏省在1952年年底建省之前,分为苏南行政区、苏北行政区和南京直辖市,其中中国粮食公司苏南分公司就是设在无锡的。
1961年,无锡市发行了一套粮食定额临时转移单。这套票的特点就是分区使用,全套票数量多,而且是一套在无锡粮食供应史上承上启下的票。因为此票是分地区使用的,所以这里面第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当时的无锡市的分区情况。江苏省建省以后,无锡为省辖市,设立八个区,分别为第一区至第八区。经过不断地调整,1961年时,无锡市下辖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太湖区和无锡县。
崇字代表崇安区:1956年,由第一区改名得名。南字代表南长区:1956年,第三区改名得名。
北字代表北塘区:1956年,第五区改名得名。
太字代表太湖区:1956年,撤销第六、七、八区,成立郊区,1960年7月,改名为太湖区,1962年7月,又恢复为郊区,所以太湖区存在的时间只有2年。后来,无锡郊区的大部分划归给了如今的滨湖区。
县字代表无锡县:江苏省建省后,无锡县归苏州专区领导,1958年,划归无锡市,1962年7月,无锡县又划归苏州专区领导。直到1983年,才重新划归无锡市。无锡县主要就是现在的锡山、惠山、新吴和滨湖的一部分。
另外,第二区、第四区在1956年改名为西新区、工运区,但在1959年之前就已经撤销,其地并入其它各区了。现在几乎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个区曾经存在过。
早在1954年5月,无锡市实行粮食定点凭证按计划供应政策后,就发行了“无锡市粮食临时转移单”。针对计划定量在家,但需临时到集体单位就膳者,凭粮证向当地粮站、粮店申请,扣除相应定量后,发给“无锡市粮食临时转移单”,限当月、本市内使用,交搭伙单位凭单购粮。但是这种转移单没有面额,全是手填,有容易涂改的弊端。至1961年,无锡市发行了1961年无锡市(县)粮食定额临时转移单,这是一种有面额的转移单,分为1斤、2斤、5斤、10斤四种面额,五个区(县)大全套20枚。
1961年无锡市(县)粮食定额临时转移单也是限市内、当月使用,但是为了照顾暑期回家的外地学生,根据省里的控制粮票发放的指示精神,经批准,无锡市将此转移单发放给了学生,允许在省内使用,但只限1961年的7、8月,供应结束后,省内各市、县统一将此转移单上交给江苏省粮食局,再由省粮食局统一和无锡市粮食局结算。
1962、63年,无锡市又发行了一些版本的转移单,至1963年7月,发行了无锡市购粮券(含面票、杂粮票),这类临时转移单就不再发行了。
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话题,1961年无锡市(县)粮食定额临时转移单算不算粮票呢?
其实,此票实际上发挥的功能更像粮票,而且当时无锡市粮食局也是将其视作粮票来对待的。《无锡市粮食志》也是将其记载在粮票里,而不是供应证里。但是如果仅从名称上看,它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粮票,更像粮单或粮证。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说的是,当年粮食局所说的“粮票”和我们现在收藏的“粮票”并不完全等同了。严格地讲,购粮副券、购粮计划券、代粮票等都不是粮票,但现在不都是现在收藏者津津乐道的收藏品种吗?
这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粮票,但是视同粮票使用、管理的票证,都是一些特殊时代、特殊政策的产物,比如地方上没有权限发行“粮票”或者发行“粮票”时要报批,手续繁琐,因此采取的权宜之计。我觉得这类不是“粮票”的“粮票”,具有粮票的内核,而且反映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供应特征,很适合收藏,我觉得我们不用在是不是粮票的问题上过于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