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票寻源——垫江县

#1161
话题创建于 · 2 帖子 · 11 浏览
  •    川票寻源--垫江县 
                                     
    大巴山人

       

    新中国成立初,垫江县属川东区行政公署大竹专区。1953年3月,大竹专区撤销,改为隶属四川省涪陵专区,1968年改为涪陵地区。垫江县县内发行的票证从1955年发行到1992年止,(92年后不在统计内)大致发行的各类票证品种高达80种以上,(不计油票和月份票)就目前发现的品种数量有41种,仅占了发行量品种的一半,可见难度之大,尤其是1955至1963年版(除1956年面条专用粮票外)几乎很难见到踪影。该时间段票证,可以说:是每个集粮人梦寐以求的品种之一,收入到自己的囊中成为镇册之宝。    

    1955年3月起,对干部下乡工作人员实行凭票购粮,(专区各县使用时间均有差异)统一由区或乡掌握发给“专用购粮证”。    1955年11月1日起,使用本县发行的“食粮证明票”一切流动人口和临时外出的城乡居民一律实行凭票购粮的制度,原规定干部下乡使用的“专用购粮证”于11月1日起停止使用。以上两种“粮票”至今未被挖掘面世。早期的“食粮证明票”是不能直接到粮店购粮,只能在伙食单位搭伙,“搭伙”性质大致使用到60年代初,之后即使也“搭伙证”命名,但使用上扩大了范围,可作城镇居民购粮使用。     
     
    1956年1月起,发行“面条专用粮票”,目前仅见1、2斤两个品种,使用期限为1年。所见实物中都加盖了使用时间,最少的为6天,多则几月。明显印制使用时间为一年有效,为何在使用过程中又加盖日期呢?很有可能与当时各级政府刚成立时,在实践阶段中不断变化所需而造成,个别县印制时期限为1月,后还是延迟几月或者一年以上,还有部分县票刚好印制出来未启用就宣布停止发放,个别县在粮票加盖再作它用,如:饭票、油票、开水票等,种种迹象都属过度期造成。 

    1960年10月,发行“垫江县临时拨粮证”,分别为:0.1、0.2、0.5、1、5斤五种,取代了“食粮证明票”。此票是受1960年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粮食紧张,四川省粮票没有事先公告,突然宣布作废后运用而生的产物。是四川省1960年9月1日,经省上通知宣布“四川省地方粮票”作废,粮票失信于民后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全省各市县基本上大致作了一些补救措施,纷纷各自印制了“拨粮证”类似的票来。所以,“在1955年全面发行“食粮证明票”之后,此时期所发行归纳为四川省第二阶段全面发行时期”。从部分资料和实物相结合,如:票名、面额、时间、票幅和纸质略有差异,名称有“拨粮证”、“搭伙证”、“拨粮单”、临时xxx字样等。面额规定为:0.1、0.2、0.5、1、5斤五种,但大部分县不见全貌,无法印证是否真实面额。时间为9月1日起使用,个别县稍有滞后的情况,每县使用时间也略有变化,有使用期限为1月作废,也有使用至当年年底。票幅大小都有差异,从各县纸质和印制工艺也参照不齐,个别市县还是在仓促的情况下印制完成,才呈现出如今各式各样的“拨粮证”来。 

    1961年10月1日,由专区粮食局代印,发行“垫江县搭伙粮证”取代了“拨粮证”。简短的几句文字叙述,让该版粮票产生了诸多盲点,是否有1961年版的存在?还是1962年版的审批时间?下面就来分析几点:
    1、由专区代印通常为专区统一印刷,而且形制上基本相同。2、此票从发行至今有60年之久,为何不见本专区10县当中的任何一个县的粮票。3、与资料上叙述的是否属1962年二季度票。如成立:是否还有一季度、三季度、四季度,为何只有二季度。4、二季度版本其它县是否存在,到目前仅见二季度有:武隆、垫江、黔江、南川、秀山、石柱、涪陵七县。其它季度未见一枚。5、从现有的实物1962年版种种迹象与以上资料相对吻合。以上几点综合分析再看一下时间点,明显与62年1两实物时间提前,1961年10月也只是审批时间而不是发放时间,毕竟印发是先审批后设计,然后再到印发,诸多环节都有可能导致延迟,那为何没有一季度呢?分析有两点:1、从63年版替代时间看,1962年版应该有延迟使用情况,此票印刷在黔江印刷厂,距离太远和年关关系造成一季度票无法完成的可能性大,才形成了二季度上的使用。2、二季度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同样有延迟现象,是否同样与印刷经费问题有关联,毕竟由10县组成而不是自己一县,所以,延迟就再正常不过了。加上本就没有一季度票的情况下,何必非印三季度和四季度了。从新发的63年版使用的时间看,一直使用至72年,说明1962年版有太多缺陷才会导致使用时间不长,才启用了1963年版。   

    1963年,再次由专区粮食局代印,发行“垫江县搭伙粮证”,取代了1962年“搭伙粮证”。1962年版和1963版均为黔江印刷厂印制,从印制厂家看,很有可能因两地距离太远,使得出现文件早于票面时间的情形。此厂前生为“黔江日报社印刷厂”创建于1900年。两个年版均采用了同样的面额,分别为:0.1、0.2、0.3、0.5、1、2、5斤七种。62年小面额采用了横版设计,大面额采用了竖版印刷,而63年版刚好相反,小面额采用竖版,大额采用横版作了变化,发行了71年版后,延用至72年停止使用。 
     
    1971年,发行“四川省垫江县购粮劵”分别为:1、5、10、20、50斤,杂粮为:1、5斤两类共七种,1979年,发行“垫江县粮食局杂粮”简化掉四川省三字,面额分为:0.1、0.2、0.5、1、5、10斤六种。两个年的版票难度系数在川渝票中很难成套,没有实样和打样的情况下成套是微乎其微。目前,两个年版的零散票都是不多见的,除1971年1斤多,其次79年0.2斤,71年5斤和杂粮1斤,79年杂粮0.1、5斤相对难一些,其它品种更是寥寥无几。

     1982年,发行“四川省垫江县购粮劵”分别为:5、10、20斤三种。不知是什么原由没出现小面额,从市镇供应角度来讲,没有1、2斤是极为不便的,从本县前后印发看,没有使用2斤习惯,但涪陵地区每县发行体系确实无法判断有否,对票痴来讲,还是希望它能早日出现。

     1987年,发行“垫江县粮食局杂粮”分为:1、5、10斤三种,县字采用了繁体字样,同年还有:如邻水、西充同样采用了繁体设计,典型属重庆印刷厂印制。从历年发行品种看,大致属82年的附属品。

    1989年,发行“垫江县购粮计划通知单”分别为0.5、2.5、5、10公斤四种。1990年和1991年,连续两年发行“垫江县购粮计划通知单”分为细粮、杂粮两种,分别为0.5、2.5、5、10公斤,杂粮分为0.5、2.5、5公斤七种。从三个年版形制和面额看,89年同样应该有杂粮品种,90和91应该有细粮10公斤可能性。以上三个年版看似后期,收集成套难度不压于早中期。1991年和1992年,连续两年发行“垫江县粮食局购粮计划单”为月份票,两个年版均一致采用了0.5、1、2.5、5、10公斤五种。看似后期,能集齐全套同样不易。 
     
     以上综述:垫江县早期“粮票”实物罕见,只能通过文件和其它资料得出数量,所统计到的数量发行不少,但所见到的仅占比例份额一半,其中大部分还也后期票居多,早中期更是凤毛麟角,想挖掘出更多的品种来就靠缘份了!


  • 好文

登录后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