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偏无陂,遵王之义——遵义市粮油票小考

#1475
话题创建于 · 1 帖子 · 9 浏览
  •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是黔北重镇、红色圣地。遵义的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曾在这里设置鳖县。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将罗蒙县改名遵义县,这是遵义之名称最早的出现。遵义之名,来源于《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遵义历史上名称多有变动,另一个有名的名称是播州,播州使用时间也很长,万历三大征即有平播之役。播州就是遵义的代称,但播州之名做为行政区划,消失很久了。2016年,撤销原遵义市遵义县,成立遵义市播州区,播州之名又恢复了。

    遵义,对我而言,是个特殊的存在。祖辈父辈投入三线建设,在那里泼洒下了壮丽的青春,而我的少年、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也是在这里度过的。在这里有我无法忘怀的美好记忆,对这里的热爱,无法简单地用语言表达。小时候,很多地方都是遥远的,只有遵义这个地方,是我随时可以触及的,我可以用心的观察着这里的一切。

    可能是我出生的年代比较晚,对于使用粮票,我是没有印象的,粮食供应本倒还有一点印象。后来我走上收集粮票之路,也收集到了遵义地区的一些票,我也见到了一些相关资料,在这里和朋友们分享一下。

    遵义市有记载的最早的票是食油票。

    遵义市于1957年1月1日起实行食油定量供应,城区居民一次发给5个月的油票,分月凭票供应食油,农村1万斤指标以下的乡,先把油票分发给各乡,由各乡再分发给社、队,之后再发放到户,凭票供应食油。

    1958年1月,为了继续稳定油脂供应,遵义市仍然凭票供应食油,城区分级发放油票,分月凭票供应,不能提前、推后,过期作废。郊区按季发票,月份票,不能提前,但可以推迟到季度末购买,跨季作废。

    这些票是一次性的,使用时间又很短,目前只见记载,未见实物。


    undefined


    undefined


    据文献记载,1958年11月1日,遵义专区粮食局为合理控制粮食,通知发行了一种顿餐证。其规定人口集体流动过境,在中途用餐使用此顿餐证吃饭,顿餐证可在全专区范围内流通使用(实际发行使用中,有的县规定票在本县内使用),顿餐证由各县自行印制、盖章,期限一年。县与县之间每季度通过专区粮食局结算一次。

    目前发现的遵义地区的1958年版湄潭县地方粮票、正安县地方粮票,我认为就是资料记载的这个吨餐证。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目前发现的面额半斤,与顿餐量大致相符,而这个半斤应该就是这个系列票最主要的面额。

    其次,使用范围也与记载相符,其中正安县地方粮票规定可在本县和本专区内使用。


    第三,票的使用时间为1958年至1959年底,也与记载相符。其中正安县地方粮票背面说明还写明了使用期限为一年,也与1958年底发行的记载相印证。


    undefined


    undefined

    正安县地方粮票图来源于网络


    虽然此为各县发行的地方粮票,但因为是遵义专区粮食局规定发行的,故在此处略作介绍。

    按照当时遵义专区的行政区划,这个系列的票,除了湄潭县、正安县的,还有应该有绥阳、婺川、仁怀、赤水、习水、桐梓、息烽县的。(1958年时,遵义县被撤销并入了遵义市,道真县并入了正安县,凤冈、余庆县被并入了湄潭县,息烽县由安顺专区划入了遵义专区),但各县票的形制,具体的名称、面额,还有待挖掘研究。遵义市当年由贵州省直辖划归了遵义专区管辖,可能也发行了类似的票证。

    此外,还发现了一枚1958年湄江县地方粮票,实际上并没有湄江县,此票票的样式和背面说明与湄潭县地方粮票相同,只是“江”、“潭”一字不同,应该是一枚错票。


    undefined


    undefined



    遵义市在60年代初,发行过糕点票和小吃餐饮票。这些票由商业局发行,但是占用了粮食局粮食供应的指标,实际上是由商业局、粮食局联合发行的。

    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遵义的小吃票供应的,主要是一些粮食制品,比如在当地特别有名的米粉、米皮、豆花面、糍粑等。1963年之前,具体供应标准还需要查找,但已知,供应紧张时,小吃票按当月的上、中、下旬使用。1963年,粮食生产形势转好以后,为了方便群众吃小吃,每个月在居民定量内供应2斤指标,并发给票。票的使用时间也改为当月有效。票图小吃餐票左右上角有阿拉伯数字“2”是2两粮食量的意思。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1972年,遵义开始推广“旅大粮食管理经验”,先后在遵义化工厂、天义厂进行试点,实行三交、三到、三结合的管理办法。“三交”就是向单位职工交代粮食政策、粮食形势和粮食标准。“三到”就是基本口粮到户、工种补差粮到班组、补助粮指标到单位。“三结合”就是粮食部门、用粮单位、职工群众相结合。

    〇六一基地是三线建设单位,之前强调保密,其不列在整销范围内。1972年7月,相关部门邀请〇六一系统机关有关领导参加粮食整销会议,明确了〇六一系统也纳入粮食整销范围,解决有关工种定量问题。但〇六一系统所属工厂的部分工种的定量标准给予了照顾,高于地方上,地方上不能套用。

    1974年,遵义市又在运输公司、供电局、市政工程队等推广了“旅大粮食管理办法”。1975年,对工、建、交和集体所有制行业共167个单位,5万多人,全面推广“旅大粮食管理办法”。

    在这过程中,为了配合推广“旅大粮食管理办法”,遵义市于1974年11月,印制了1974年版遵义市工种差额购粮券,并于当年12月1日发行。面额1、3、5、10斤四种,分单、双季,全套8枚,图案是遵义会议旧址,此票限于市内使用。这个票使用时间不长,1975年9月30日起停止使用。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据后来统计,此票共发出4090600斤,收回4084665斤,基本都收回了,收回的部分,报请地区粮食局批准后进行了销毁。这个票民间几乎没有了,收回部分也全部销毁,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未发放的库存票留了下来,并被收藏者挖掘出来,我们现在收集到此票并不难,而且都是好品相未流通过的,原因就在于此。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此外,1980年10月1日,贵州省发行了1980年版贵州省粗粮票,但是这个票发行时,在遵义地区暂缓发放(后来发没发不详),有群众拿此票购粮时,可以使用,但只收不发。

    这是一个比较奇特的情况。1980年版贵州省粗粮票发行的主要目的,就是配售一部分粗粮,即在口粮供应中,除了供应一部分细粮以外,还供应一部分粗粮,达到品种供应的平衡,粗粮票只能购买粗粮。遵义地区暂不使用此票,可能和遵义是黔北粮仓有关。

    贵州省多山,号称地无三尺平,但遵义市却有大片的土地,适合种粮食,尤其水稻种植较多,故有黔北粮仓之称。以遵义地区的遵义市为例,1979年“一定五年”征购基数,大米为162.5万公斤,占到了总征购数的59.3%,杂粮只占12.8%,其余是小麦和大豆。在这样的情况下,细、粗搭配压力不大,甚至细粮产量远远高于粗粮,因此,1980年版贵州省粗粮票,在遵义地区暂缓发放就不难理解了。

    本文只介绍了目前已知的遵义市的粮票油票的情况,包括遵义县在内的很多下辖县的票的情况我虽掌握了一些,但篇幅所限,没有介绍,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另一方面,这些县有些位置偏远,票难以挖掘出来,目前挖掘的力度还不够,至今见到的品种仍然非常有限,非常希望有朝一日能见到更多的品种。



登录后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