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四川粮票上的桥
#1200-
重新审视四川粮票上的桥
四川粮票图案丰富,也有不少经典的桥图,比如成都的锦江大桥,南充的嘉陵江大桥等。可能中国人有“基建狂魔”的基因吧,我感觉中国人建桥十分有天赋,即使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技术水平不那么发达,很多设备都没有,中国也建造了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桥梁。现代化的桥梁不仅是当地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建筑科技水平的象征,因而桥梁图大量出现在粮票之上。
本文不强调某桥的科技含量,只是想搞清楚一些票上的桥到底是哪座桥。由于一些桥的形制类似,很容易造成误判,固化的思维加上以讹传讹,易使我们渐渐远离真相。图1. 1979年自贡市搭伙券
图2.局部放大
1979年自贡市搭伙券1两、2两、半斤的图案是一座大桥,此图也使用在了大竹、涪陵、荣昌等地的粮票之上 (目前自贡票是最早使用此图的) ,应该算是川票中的经典图案之一。但是这座桥是什么桥呢?之前一直有种说法,认为其是成渝铁路沱江大桥,是这样吗?图3.成渝铁路沱江大桥
成渝铁路沱江大桥,确实是成渝铁路上的一座有名的大桥,是我国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象征。但是仔细对比,发现两桥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成渝铁路沱江大桥桥上的钢结构是分段的,而粮票图案上桥的钢结构是一个整体。第二,最重要的是,成渝铁路沱江大桥仅能走火车,而粮票图的桥是可以走汽车的。因此,成渝铁路沱江大桥的说法可以排除了。
那么,粮票图上的桥到底是哪座呢?我们来看看这座桥的特点。从票上的钢结构和汽车,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一座公铁两用桥。当时的公铁两用桥屈指可数,而且通常是上面走汽车,下面走火车,即上下结构,而这座桥的形制却很特别,汽车、火车走在一个平面上,即中间走火车,两边走汽车。
我查了不少资料,发现当时只有一座桥,符合此情景,即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长江大桥。图4.枝城长江大桥
枝城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和枝江市顾家店镇的焦柳铁路线上(原焦枝铁路与原枝柳铁路合并而成),其始建于1969年,至1971年9月通车,是长江上第四座桥梁。是公路、铁路两用的连续钢桁梁桥,而且正是中间走火车,两边走汽车的特殊形制。
出现这种特殊的形制也有着特别的原因。起初此桥只设计为铁路桥,在接近完工时,焦枝铁路总指挥孔庆德将军在视察大桥后建议加建公路桥,并把这个建议向国务院周总理作了汇报。根椐周总理的指示,铁道部修改了设计方案,成了如今这样特别的形制。
有的藏友可能会问,四川粮票,为什么会用外地的图案?集藏四川粮票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四川票使用外地的图案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使用了很多外地的图案。这里面情况比较复杂,像大量使用武汉长江大桥的图案,包括这个枝城长江大桥,可以解释为这是技术成就、精神的象征,像大量使用吉林丰满水电站图案,可以解释为借用币图,而81年蓬溪面票使用了北京故宫午门、北京颐和园佛香阁、西安钟楼等图案,95年大邑农村周转油票使用了河北赵州桥的图案,就不好解释了,也许仅仅是偶然。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有机会我可以开一篇文章,来分类探讨。图5.1986年汶川县粮食供应券(大米)
说完了这座桥,我们再来看一座另外的桥,一座来自汶川的桥。1986年汶川县大米票出现了一座索桥,它是什么桥呢?由于1986年汶川面粉票的图案是汶川县革命烈士纪念碑没有争议,固定思维或者惯性思维会让我们认为大米票的桥是汶川红军桥,因为汶川红军桥确实很有名,也是当地的象征。但是此票的图案真的是汶川红军桥吗?有图才有真相。
图6. 老照片里的汶川县城
80年代,汶川县城主要有两座大桥,一座是威州大桥(如上图远端),一座是 红军桥 (如上图近端)。 威州大桥横跨岷江,而红军桥实质上是两座桥,或者说是两段桥,一段横跨岷江,一段横跨杂谷脑河。图7. 汶川老照片
图8.威州大桥老照片
图9. 威州大桥与票图对比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威州大桥相对高大,甚至可走汽车,红军桥要小的多,只能走人。
第二,威州大桥两侧都是密集的建筑,而红军桥中间连接的三角洲,没有很多的建筑。
第三,威州大桥两侧悬挂钢索的券门,很高大,而且形制一致,红军桥的券门较小,而且两侧的不一致。
第四,威州大桥处能看到岷江有个拐弯,桥下一侧有江滩,票、图基本一致,而红军桥与票图并不一致。
因而,综合研判,汶川票的图案并不是传言中的红军桥,而是威州大桥。
对于粮票的图案研究,我认为最好要找到当时那个年代的图片、宣传画或照片,即“有图有真相”,有的时候,也需要一点开拓的思维和瞬间的灵感,因为粮票的图案,未必一定是本地的事物。很多粮票的图案,现在还解释不清,有些建筑或景象因为各地的快速变迁,已经堙灭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但是我认为只要它曾经存在过,就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让我们去揭示它。 -
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