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棉船农村定销粮券赏析
#1192-
1985年棉船农村定销粮券赏析
20世纪10年代后期的中国,山雨欲来风满楼,随着新思潮大量涌入,积贫积弱的中国正酝酿着大变革,此时,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正潜心为中国的实业发展做着规划。1917-1919年孙中山先生完成了《建国方略》的著述,其中在《实业计划》第二计划第二部整治扬子江中提到:“戊,自东流至武穴…更有数处须行削截,而小孤山上游及粮洲两处尤为重要…”
1949年初,三大战役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陈兵江北,在湖口至江阴的漫长战线上枕戈待命,正准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其中在湖口以东的部队是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陈赓。渡江战役的过程如实记载在了《陈赓日记》中,其载“四月十五日…军委令‘停战再延长至二十日。即使敌人向我发炮,我亦不还击’。因此,我拟攻占翟港及八宝洲之行动,立即停止…四月二十一日…我十三军攻占八宝洲及三号洲,颇有缴获…”
《建国方略》提到的粮洲以及《陈赓日记》提到的八宝洲在哪里呢?其实这是同一个地方。
在现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方向的江面上,有一江心洲,东面与安徽省东至县,西面与安徽省宿松县,北面与安徽省望江县隔江相望。这座洲岛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16.8公里,面积达106.2平方公里。其实长江中这座洲岛的年岁并不很大,大约在80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烟波浩淼的江水。由于冲击作用,至元明时期,逐渐形成了沙洲,因沙洲初出水面时,呈细长条形,状似蛾眉,故人们称之为蛾眉洲。后来因为冲击作用逐渐形成八个小洲岛,又称八宝洲。随着沙洲不断扩大,汛期过后,不时有人上洲垦荒并短期居住,清朝中晚期,随着洲岛越来越大,陆续有人在洲上筑圩,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定居。洲岛产粮,故称粮洲。据说,至民国,实行保甲制度,洲上设置了八个保,故又有八保洲之称。因而,无论蛾眉洲、八宝洲、粮洲,亦或八保洲,均指的是此洲岛。
解放后,此洲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其位于江西省北端的长江中,最初设立江北区(乡),1958年成立江北人民公社,这一时期棉花的种植开始大面积铺开并形成规模,移民迁入使得住户逐渐增多,这里很快成为全国著名的高产棉乡。1962年,自解放后一直担任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的邵式平上洲视察,见其四面环水,地形似船,盛产棉花,这位毛泽东称之为“邵大哥”的老革命家满怀豪情,将江北改名为棉船,寓意满载棉花在长江中乘风破浪的巨船,棉船之名由此而始。据统计,至70年代,整个彭泽县的棉花产量占到江西全省的1/4,而棉船又是彭泽县的主要产棉区之一。
笔者近年一直比较注意市、县乃至乡、镇粮票的收集。棉船的粮票对我而言是理所当然需要关注的。笔者有幸收集到1985年棉船农村定销粮券的整版套票样本。
定销,与市镇粮食供应不同,是一种鼓励农村经济作物生产的一种特别的供粮方式。在江西,考虑到经济作物产区不生产粮食或者粮食生产不足的现状,自1965年起,对于集中种植经济作物(包括棉花、甘蔗、黄麻、烟叶、油茶、柑桔、茶叶等品种)因而缺粮的社队和农户,以及对从事林业、渔业、牧业、蔬菜等专业生产而粮食不足的社队和农户,都由国家安排定销粮食。这其中供应定销粮数量最多的是棉农、蔗农和菜农。棉船作为重要的产棉区,长期享受定销政策。1977年,江西省为了解决生产、收购棉花等经济作物停滞不前,而定销粮供应大量增加的情况,提出了“适当集中,合理布局”的原则,凡种植面积少于耕地面积三分之一的生产队,一律定为分散产区,分散产区不安排粮食定销。棉花作为棉船的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稳定,自然不是分散产区,因而棉船持续享受定销政策。
棉船作为彭泽县的大镇(乡),粮管所设立很早,早在1955年下半年,就成立了江北粮管所,1962年更名为棉船粮管所。至1985年,棉船粮管所下辖沙凸洲、东边河、朝阳3个粮站,下辖粮站数量为彭泽县各粮管所中最多的。
1985年棉船农村定销粮券,一套5种面额,分别为1、5、10、50、100斤。只限在棉船使用,至1986年7月底之前均有效,一次使用,使用后即截角作废。此票印章为棉船粮管所,说明为棉船粮管所发行,当然,考虑到棉船这个票和彭泽县的马垱、龙城等地的票版式差不多,很可能是彭泽县粮食局统一安排印制的。
此票供应的均为稻谷(稻谷指标),提供稻谷,也是定销粮与城镇粮食供应大米不同之处。直接发放稻谷,从粮食局的角度讲,省去了加工费用。从农民的角度来讲,稻谷有外壳,在防虫、防霉、耐储性方面都比成品大米有优势。农民拿到稻谷可以自行加工,大米产出率通常在60%-80%之间,碾米过程中产生的剩余部分即米糠(谷壳),还可以作为饲料或榨油使用,一举多得。
棉船这套票颜值并不高,可能不受颜值控的喜欢,但是对我来讲,一套能反映当地历史和时代特点的票出现并收藏到时,却是满心欢喜。我一直认为,粮票之所以走入收藏界,就是因为粮票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每一张粮票的背后,都有它的故事。看人要看内在,收藏粮票也如此。
近年,在经历了之前短暂的粮票市场繁荣后,很多朋友都在思考,不少品种的粮票为什么不好卖了?大家都在彷徨、犹豫。其实,如果辩证的看待这件事,我觉得这一点不奇怪,目前的现状只是在还前些年的帐而已。粮票收藏最终需要粮票文化的支撑,粮票收藏事业的发扬光大,需要收藏者理解粮票的价值所在,当人们都对粮票的价值有所认同之后,价格自然上去了。如果只是简单的洗脑式的告诉新人,粮票好,粮票能涨钱,以此为噱头,吸引新人加入的话,一旦没人接手,粮票价格下降是必然的。新人受到打击,很可能退出粮票收藏,四处宣扬粮票收藏不好,这反而是对粮票收藏不利的。
粮票的品种太多,数量不确定,这些特殊点都意味着粮票收藏不能照搬钱币收藏的模式。粮票收藏有自身的特点,尊重规律才能促进粮票收藏良性发展。我对粮票的文化价值和未来前景(包括价格)是毫不怀疑的。但是我认为现阶段,最迫切要做的事有:第一,要扩大收藏人群,培养和呵护新人,要讲究细水长流、源远流长,要少一点急功近利,不能做一锤子买卖。第二,随着老一辈收藏家、“老粮食人”的逐渐退出,深入的对粮票的进行研究,深入挖掘某种粮票背后故事是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果现在不做此事,以后做这个事情的人将越来越少、越来越难。
希望我们一起努力,让粮票收藏就像这艘满载棉花的巨船一样,乘风破浪,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