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宜春粮油票欣赏兼研究
#1181-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宜春粮油票欣赏兼研究
淮南悲木落,而我亦伤秋。
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
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
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 韩愈《祖席二首秋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京城长安发生一起重大事件。事件的起因是以牛僧孺、李宗闵、皇甫湜为代表的新政治势力在制举考试中,十分强硬的批评了当权者施政失当,却被考官“署为上第”,这直接引起了当权的宰相李吉甫和宦官吐突承璀集团的不满,在他们的主导下,贬谪了大量官员,史称“元和制举案”。这一事件,也被认为是“牛李党争”的起因。在这次事件中,翰林学士王涯因为是皇甫湜的舅舅,也受到了牵连,先贬虢州司马(今河南三门峡灵宝),又转袁州刺史(今江西宜春)。韩愈和王涯是同年进士,又是皇甫湜的老师,因此在王涯外迁时,赠送了《祖席二首》(前字、秋字)给王涯。其中《秋字》最后写道:“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意思是:您不要只把宜春当做离中原很远的地方,那里的大好江山风景如画,希望您能在那里快乐地游赏。
这既是一句劝慰的话,也是事实。当时的宜春并不是一个很差的地方,可举的例子很多,由于篇幅,我只举一例。那时的宜春,禅风兴盛,当时禅宗是佛教的主流,而代表人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都在这里传法。禅宗衍生出来了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又称“一花开五叶”或者“五祖分灯”,这其中的三叶——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都来自于宜春,因此宜春也被称之为禅宗圣地,如今宜春市博物馆专门有一个展厅展示宜春的禅宗史。可以想象,那个年代,佛教兴盛的地方,一定文化繁荣、经济条件不错、风光秀美。所以我认为当时的宜春虽然已经远离了政治中心,但是宜春并不是一个很糟糕的地方。巧合的是,约十年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因上书《谏迎佛骨表》,而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移为袁州刺史。韩愈来到了当年他赠王涯诗中说到的地方,不知该作何感想呢?
1949年7月17日,宜春解放,随即设立了宜春县。此后至粮票时代结束,宜春发行了大量的粮油类票证,现在能见到和收集到的只是一部分。本文拟贴出笔者收集到的一批 宜春粮油票证 ,供欣赏研究,与同好一道“ 江山多胜游”。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本文因篇幅所限,只贴出 宜春县、镇、市的粮油票供欣赏,至于其下辖的丰城、樟树、高安、万载等地的票证,以后将另做专题解读。
1949年8月,成立了宜春县人民政府粮食科,同年10月,改为宜春县人民政府粮食局。1955年4月,改为宜春县粮食局。在此前后,至少发行过两套粮票,供干部出差、下乡和流动人口使用。
一套为宜春县农村圩镇临时流动粮票,目前见到的面额有4两、8两两种,县内有效。这套票发行单位为宜春县人民政府粮食局,说明发行时间在1955年4月之前。
一套为宜春县粮食局用餐购粮证明,目前见到的面额有6两、12两、18两三种,全省有效。发行时间在1955年4月之后。
这两套票在1955年10月1日,江西省地方粮票发行后停止使用。
1956年宜春县粮食局农村供应粮票 ,专供农村缺粮户购粮使用,图上的面额为1斤,应该还有一些大面额,此票可以买稻谷,也可以按规定折合率购买其他粮食品种。农村供应粮票在当时江西很多县都有发行,此类票多为大面额,其缺点是无法控制农民的购粮时间、数量和地点,而农村多为集中购粮,对国家粮食库存冲击很大,因此,1956年12月4日,江西省粮食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停止使用此类票,因此这个票使用不久即停用。1956-1959年间,宜春县人民委员会发行了品种众多的油票,供城镇居民和农村缺油户使用,这类票不好收集,具体品种和数量还有待研究。
1958年,宜春县人民公社化,以生产队为单位办起了农村集体食堂,至1960年11月,全县办起了集体食堂3941个。1961年春,党中央郑州会议精神贯彻后,农村集体食堂先后解散。以上票就是人民公社农村集体食堂的产物。宜春镇本为宜春县的城关镇(或叫县城),因为是宜春专署的驻地,1963年4月,升级为县级镇。这时宜春县、宜春镇同属于宜春专署,行政级别相同,宜春镇也设立了宜春镇粮食局。至1967年1月,宜春镇重新降级为区级镇,宜春镇粮食局并入宜春县粮食局。在这期间,宜春镇发行过一些粮票。
1964年宜春镇粮券,收集到的面额有5两,月份票。据记载,宜春镇于1964年1月1日,改革了城镇居民的粮油供应办法,城镇居民,凭粮油供应证,按月发放粮券,何时停止不详。宜春的油脂生产,向来以油茶著名,而油菜、芝麻、花生等并不多。油茶种子可榨茶油食用,茶饼可做农药,也可做肥料,而果皮是提制栲胶的原料。据统计,1949-1985的37年间,宜春县共产茶油16421万斤,年均443万斤,占到油脂总产量的84.1%。1978年在宜春县召开了全国油茶工作会议,1979年宜春县还专门成立了油茶管理局和油茶科研所。自1961年起,宜春县便对茶油交售,实行奖售政策。这个奖售政策不断变化,至1977年规定,每交售茶油100斤,奖售大米200斤,化肥25斤,超购加价30%。笔者收集到的这张1980年宜春县遶市粮管所茶油奖售稻谷票 ,就是宜春茶油奖售政策的见证。
1979年10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春镇,将宜春镇、下浦公社、樟树公社、油茶林场和渥江、南庙的部分大队合并,成立了宜春市(县级),1985年3月20日,撤销了宜春县,合并入宜春市。都隶属于宜春地区行署。直到2000年8月,宜春地区行政公署才撤销,设立地级宜春市,原县级宜春市改为袁州区。
1981年宜春市城镇粮券、油券目前只发现四个品种,粮券1斤、5斤,图案是宜春台或叫春台公园。油券1两、1人,图案是宜春大桥。
1984年宜春市粮券、油券,目前只发现粮券1斤,油券1人两个品种。笔者还收集到了一张漏印的。其中粮券的图案是宜春台(春台公园),油券的图案是袁州浮桥。
1987年宜春市油券,四个季度各一张,其中节日即1季度用。
1988年宜春市粮券,0.5、1.5、2.5公斤三张一套。
1989年宜春市粮券,2.5公斤单张成套。
1993年统购统销时代的粮票结束,省级以上的粮票不再使用,但是因为94-95年时,各地粮价陆续发生波动,对一部分群体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全国很多地方的粮食局都发行了限价粮票 ,这种粮票可以买到比市场价低的平价粮,解决了很多人的生活困难问题。这类粮票如果严格分析,确实和统购统销时代的粮票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这类票又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的特点。它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行为,某种程度来讲,粮食局仍在发挥作用,是计划经济的延续,所以仍是我的收藏范围。1996、1997年以后,粮价不再波动,各地粮食局基本不再发行此类票,粮食局的职能也逐渐消失,所以很多地方的粮食局都裁撤、合并或改组了,粮票才可以说完全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