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80年代四地粮票初探
#1177-
昭通80年代四地粮票初探
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与四川、贵州交界,其威信县、镇雄县素有“鸡鸣三省”或“鸡鸣四县”之称。昭通地区古代又称朱提、乌蛮、乌蒙。明代置有乌蒙府,清代雍正时更名为昭通府。据说,乌蒙是彝语,是“美丽富饶”的意思,当时的云贵总督鄂尔泰用汉语曲解,认为乌蒙有“乌暗蒙敝”的意思,于是上奏更名,改为昭通,意思是“昭明通达”。
昭通这个地方,虽然在云南省东北一隅,看似偏远,但是却是内地由川、黔入滇的重要通道。这里自古商贸繁荣,贸易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近现代的风云人物龙云、卢汉、罗炳辉、曾泽生都是昭通人。
1950年3月,昭通解放,成立了昭通专署,至1981年,昭通市、水富县成立后,昭通地区共辖昭通市、昭通县、绥江县、永善县、盐津县、大关县、威信县、彝良县、镇雄县、鲁甸县、巧家县共12个县级行政单位。在资料中明确记载了只有4个县在80年代初经政府批准,发行了粮油票,这四个县是昭通县、威信县、水富县、镇雄县。
昭通地区80年代发行的这些票,有面额多、粮食品类多的特点,这与四川省的情况如出一辙,而且昭通地区这些票版式与四川一些市县票很类似,应该都是当时川南的自贡新华印刷厂印制的。(注:笔者手上昭通县粮卷的样票就是自贡新华印刷厂出来的)因此,昭通这里虽然属于云南管辖,但是可能是地理的原因,在粮食管理方面,受四川省的影响也不小。1980年昭通县购粮卷,昭通地区80年代最早发行粮票的县,细粮、粗粮、面粉都是1斤、2斤、5斤、10斤、100斤五种,食油为2两、4两、5两、10斤四种,其中粮票的100斤和食油的10斤,和之前的面额相比,有明显的跳跃性,应该是专供团体使用的。
1983年9月,昭通县撤销,并入昭通市。
威信县,取自“宣威立信”之意,1980年威信县细粮搭配券 ,目前见到的面额有1斤、3斤、5斤、10斤、30斤、50斤,另外可能还有100斤。1981年,在此基础上,补充发行了三枚小面额的粮票,即1981年威信县细粮搭配券,面额为1两、2两、半斤三种。此票的图案为扎西会议会址 ,在粮票中独一无二。1935年2月5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扎西境内连续召开会议,史称扎西会议。这次会议是长征中一次重要的会议,实际上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最后完成。水富县,1981年8月才成立的一个年轻的县,成立后不久就发行了粮票,1981年水富县购粮券,大米、面粉的面额均为1、2、5、10斤, 购油券目前见到的面额有2两、3两、5两、1斤四种。
镇雄县在1983年发行了一套粮票,即1983年镇雄县粮食局细粮票,面额有1、3、5、10斤四种,图案是高耸入云的山峰,就是镇雄的名片——乌峰山。乌峰山是乌蒙山的支脉,也是镇雄人民心里的图腾。
昭通地区这些票是发放给市镇居民的,且只能在城区使用,粮票油票必须与粮证一起使用,方能按品种购粮,这实际是一种配售行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与粮食收获、征购、销售的量密切相关。在70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粮食产量逐渐增多,副食品供应量增加,人们在食品上会有一定的选择的余地。
以1980年昭通地区粮食产量为例,当年稻谷产量为8257万公斤,玉米为43223万公斤,薯类为17724万公斤,小麦为4102万公斤,大豆为4695万公斤。一方面,粮食征购,会有大米,也有玉米、薯类、小麦、大豆等品种,另一方面,昭通地区人民更喜欢吃大米。可以看出,昭通地区稻谷的产量仅占10%左右,即使考虑到品种调运的因素,也很容易造成大米不够卖,而玉米等品种积压的情况。因此,发行不同品种的粮票,实行配售,是一个有效的调剂手段,这一手段当时在四川非常流行,可见云南昭通受到四川的影响很深。
像上述四县票,昭通县最先发行,品类比较全,而威信、水富、镇雄则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只发行了细粮票,可以有效限制大米、面粉等细粮的销售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