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票寻源——双流县

#1159
话题创建于 · 1 帖子 · 8 浏览
  • 川票寻源——双流县


    大巴山人


    “双流县”在多数集票人眼里,接触过最多的就是油票,粮票能见到的也就1991年双流县“凭粮票(搭伙)购粮证明”,看似普通,但对集粮人来讲多少有了一些安慰:毕竟是对该县的唯一填补。尤其是早中期,在川票家族中,可谓是凤毛麟角,能见到的也是屈指可数,堪称为川票中的精典。与本地区其它市县发行所见实物数量完全不成正比,正是因为它的稀缺程度,才被集粮人视为珍宝。 

     整个温江地区历年发行的票证不在少数,唯有双流县粮票很难见到。目前有:1955年“食粮证明票”、1966年“双流县购粮券”、1991年“居民凭票购粮(搭伙)证明,1991年双流县“凭粮票(搭伙)购粮证明,共有三个年版。其中,1955年1种,1966年2种,1991年两个版别共12种,三类共计15种。就55年“食粮证明票”、66年“购粮劵”两个年版面额总计也超不出10枚,可见难度之大。 


    undefined


      
    反观双流县油票的发行,  倒行成了一道独特风景,城镇均采用1-12月版式印制,一年一印。农村均采用跨年版式印发。从油票发行的年版看,印发频率很高,这种情形在川油中是为数不多的。目前,已知的版别就高达55种以上,大约在100个品种左右(不含月份)。

    主要以城镇居民和农村周转油票两种:     

    1、城镇居民油票:(包括机关)每年发票一次,按定量人口每人一份1-12月,均为版式印制,按月购买。

    2、农村周转油票:(包括代农加工)从1956年起贯彻农村留口油的政策,按规定一次留足全年口油,每人最低1.5斤,最高5斤。一般人取现油1-2斤,其余的售给国家代保管。由“县粮油公司”“县粮食局”印制,农村周转油票分发给交有口油的农户,按周转价分期购回。面额分为半斤、1斤、2斤三种,票面样式每年均有差异,70年前并限定从当年5月份起至次年4月底购完。71年至73年为当年使用。75年后,当年6月份起至次年5月份购完。这种油票随农村留油政策执行到1991年。目前,三种面额半斤、1斤两种容易见到外,尤其是88年以前2斤相对难寻。


    undefined


    那么双流县粮票为何会如此之少呢?难道原本就没有发行或者还未挖掘出来吗?现就此作一个简单梳理:

     一、四川全省各地区发行的一个大致情况  
     通常一个地区印制发放时间和设计大致都作了统一。如:四川各市县的1955年“食粮证明票”、1960年“拨粮证”、“搭伙证”,乐山地区的79系,三景合一(剑阁天梯峡,火车行驶图,田园风光图)的80系等,南充地区的88系,包括90年代初的票卡合一,虽印刷有差异,但使用上性质相同。不难看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风格。

    二、温江地区发放的记录
    双流县1966年后到1990年未见实物,下面就来看本地区其它县当时发放的实物记录。如:
    1、灌县:68年供应证、71年农村周转粮票、75年面粉供应票、76年工种票,88年都江堰工种,面粉两种。
    2、彭县:79年隆丰粗粮,80年城镇细、粗两种。
    3、邛崃:79年粮食供应劵,81年面粉供应劵。
    4、崇庆:67年粮食周转证、购粮劵,80年大米、粗粮,89年购粮米、购粮面,90年购粮米、购粮面。
    5、金堂:67年居民购粮劵,71年居民购粮劵,80年大米、面粉。
    6、温江:79年购、杂,90年购(搭伙))证明。
    7、郫县:77年购、面,82年购、面,90年购、面。
    8、新都:71年购,79年购、粗,83年购、粗,90年米、面。
    9、大邑:71年购,77年购,79年粗,80年周转,前四个年版各区均有发行,80年购,81年面,89年杂,89年杂,90年购粮证明。
    10、蒲江:80年购、粗,90年购、粗。
    11、新津:79年购、粗,89年购粮证明。

    其中:58年9月撤销崇宁,60年4月撤销新繁,65年3月撤销华阳。此撤销三县不在统计之列。从以上各县发行记录看,70年代未和80年代初都有发行轨迹,唯有双流县不见踪影。


    undefined


    三、双流县划归成都市管辖
    1977年温江专区改为温江地区,同时金堂县和双流县划归成都管辖。也就是说1966年印发的购粮劵大致使用至划归的时间段,之后很有可能以成都市粮票作替代使用。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

    四、双流县未发行粮票是否与财政有关
    在四川市县票中,个别县出现过这样的先例:因县财政资金不足而导致未印的情况,有借用省级和市级票使用的案例。双流县1966年后到1990年就未见过实物,中间相隔24年不印票的情况实属少有。难道是与县财政困难有关?是否正好印证了川西民间流传的一句顺口溜:“金温江、银郫县、叫花子出在双流县”?这首民谣是否折射出当年双流县真实的贫穷场景。其中还有一种传言,导致双流县贫穷原因,是抗战时期南京政府节节败退南迁重庆,大量难民跟随其后而形成。这个时候该县一姓冯的大户在自家屋前安锅搭棚收容难民,一时间消息在难民中传开后,成都周边县份更多难民涌入双流。一文人骚客戏日:“金温江、银郫县、叫花子出在双流县”,言外之意是说温江、郫县与双流同样富庶,然而叫花子(其实就是难民)就只能往双流跑了。这就是“金温江、银郫县、叫花子出在双流县”的来历与出处。当然,这首川西民谣是否体现当时真实背景,还需考证。

    综上所述,即便是1977年划归成都市管辖后,对比同时与双流县一起划归成都市管辖的金堂县,其前后所发行的票,同样与温江专区发行形制基本一致。双流县虽间隔24年未曾发现票种,但还是不希望被历史遗忘,否则,将成为集粮人一生都在追寻的遗憾,但愿终究一天能见到它的方容。               


登录后回复